熱門:

2021年8月13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消費靠派錢 美國GDP增幅遜色

去年新冠肺炎衝擊美國經濟,但回頭看情況不是那麼糟糕。單看2021年數據,美國經濟穩步上揚,第一季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升6.3%,美國商務部7月29日預期第二季GDP以年率計增長6.5%;7月失業率降至5.4%,屬去年疫情爆發以來新低。通脹率上揚,加上量化寬鬆(QE)規模未有縮減,美國聯儲局希望繼續把利率壓至零厘水平恐日漸困難。

2021年過了逾半,下半年是福是禍仍然難料。美國經濟增長主要由個人消費支出帶動,民眾有餘錢消費在於政府一再派錢,推出一輪接一輪紓困方案。換言之,扣除疫情因素,美國經濟不過不失。雖然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僅持續兩個月,隨後美國每季實質GDP增長率都超過2%,但漲幅較過往復甦期遜色。

6月達到「頂尖樂觀」

筆者本周分析疫情對美國經濟及社會的長期影響,首先重溫上半年大事。踏入2021年,美國仍處於疫情「震央」,當局推出新冠疫苗接種計劃,1月單日新增病例創新高,隨後數月逐漸減少。去年12月國會通過另一輪抗疫紓困方案,延長每周300美元額外失業補助,並向大部分美國人提供600美元直接援助補貼,支票陸續發放給合資格人士。聯儲局繼續壓低利率,每月1200億美元買債規模不變。

美國在1月鬧出國會山莊騷亂,總統權力移交過渡期一片混亂,新總統拜登同月宣誓就職。國會在3月又通過新一輪紓困方案,再延長額外失業補助,並向大部分美國人派錢1400美元。民眾在3月底至4月初收到紓困金,刺激消費意欲。美國疾控中心(CDC)下令暫停租戶驅逐令,至少1200萬人受惠。

之後,疫苗接種計劃進展良好,民眾恐懼減少,愈來愈多人放心出外旅遊或購物。即使通脹高企,很多人盡情玩樂,以彌補長期封城的壓抑。雖然供應鏈被打亂,而且額外失業補貼「養懶人」,招聘出現困難,但商家仍看到商機處處。今年6月美國達到「頂尖樂觀」(peak optimism),經濟看來復甦,人民對前景更具信心,然後第二季終結。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去年第一季及第二季實質GDP增長錄得負值,主要源於個人消費開支劇減,尤其旅遊、餐飲等消費服務跌幅更甚,受影響行業失業率高企。到2020年底美國經濟大幅反彈,一切看似漸漸恢復「正常」,今年第二季個人消費開支貢獻美國GDP逾三分之二,這對消費主導型經濟是喜訊。問題在於民眾消費意欲提升,或基於收到一筆過的意外之財。一個四口之家共獲5600美元紓困金,可以用作旅費,只是一旦花光就無以為繼。換言之,今年上半年消費開支反彈,只因民眾收到華府的「甜頭」。

當然,不少人把紓困金儲起來,去年4月美國儲蓄率達33%,創多年來新高。雖然今年6月回落至9.4%,但部分民眾財力豐厚,有花費的本錢。

至於美國經濟決策,筆者預計聯儲局不會在今年減慢收購資產步伐或收緊貨幣政策,惟市場可能自行調節。況且,就算聯儲局把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未必代表銀行願意冒險批出貸款。更糟糕的是,聯儲局無法操縱外幣滙率,一旦美元滙率出現調整,將引起跟加息相若的震撼。

國會仍未就會否推出新一輪紓困方案表態,外界都有不同揣測。然而,多個州政府取消由聯邦政府發出的額外失業補助,若有關措施在9月屆滿後未獲國會延期,屆時全國將喊停。美國經濟是否真的扭轉乾坤,相信數月後就會揭盅。

當局藉刺激民眾消費意欲來推動經濟,不失為妙策。問題在於民眾經歷疫情後會否改變消費習慣,一如熬過經濟大蕭條的長輩變得慳家。筆者不作無謂猜測,但美國儲蓄率高,反映這次情況或有別過往。

過去20年,美國每年GDP平均增幅約2%,然而財赤及債務龐大恐拖慢經濟增長,未來10年相關數字恐跌至1.5%。雖然科技一日千里,近日財經電子月報《銀行信用分析師》(Bank Credit Analyst)直指社交媒體對GDP增長構成負面影響,未嘗沒有道理。

疫苗接種率未及預期

而且新冠肺炎陰霾仍未散去,數月前疫苗接種計劃啟動,美國看來快將達到群體免疫。但目前接種率未及預期,多種傳染性更強的變種病毒出現,群體免疫恐難以實現。這正是新一波疫情可能捲土重來的原因,幸而感染風險最高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大多已施打疫苗,目前需入院治療的主要為未打針的年輕人。就算爆發新一波疫情,相信死亡率偏低。可是不少傳媒愛危言聳聽,譬如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在封面把於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稱為「末日變種病毒」。Delta毒株無疑厲害,傳播速度快,但致命率很低,難以稱得上「末日」。正如英國知名科學記者里德利(Matt Ridley)在著作《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Evolution of Everything: How New Ideas Emerge)指出,殺死宿主的病毒難以廣為散播。

筆者節錄美國傳染病專家波默羅伊(Claire Pomeroy)在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發表的文章,分析疫情的影響。波默羅伊指出,迄今至少有3600萬美國人曾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發現當中逾四分之一患者病徵遲遲未有消退。但這未必跟病情嚴重程度有關,部分患者感染初期徵狀輕微,卻出現長期後遺症。

或增百萬計永久傷殘

一些幸存者聲稱病魔持續纏繞,恐需適應「新常態」。愈來愈多患者病徵維持多月,難以重返工作崗位。波默羅伊指出,病徵持續者的人數被嚴重低估,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可能列為永久傷殘,當局需負擔的醫療及傷殘津貼支出仍是未知之數。青年染疫人數增多,意味美國政府可能要照顧整整一代的長期病患者,必須盡快籌劃,了解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醫學界把這種現象稱為「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患者主要長期病徵包括呼吸急促、肌肉及關節疼痛、失眠、暈眩、心悸等,出現「腦霧」(brain fog),難以集中精神,記憶力衰退。美國衞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已經發出新指引,把長期出現病徵的新冠患者列為身體或精神病損,他們可根據《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申請傷殘津貼,獲受免歧視保護。

當下美國勞工短缺,醫療系統爆煲,若再添數以百萬計失去工作能力的工人,恐怕百上加斤。幸而莫德納(Moderna)與輝瑞/BioNTech疫苗面世,大大降低入院率及死亡率。只是基於種種原因,大量美國人拒絕接種。

疫苗並非新鮮事,莫德納與輝瑞/BioNTech疫苗所採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已經研發近20年。注射疫苗可能出現併發症,仍有受感染風險,但兩者機會不大。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報道,每10.2萬施打疫苗的人,就有100人「無效」仍受感染,當中一人染疫死亡,即死亡機率為十萬分之一,低於被閃電擊中風險。吾友美國名醫羅意升(Michael F. Roizen)亦引述研究報告,顯示注射強生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風險為二十五萬分之一,莫德納與輝瑞/BioNTech疫苗則均為七十五萬分之一。

愈來愈多專家預計美國不能達到群體免疫,警告新冠肺炎可能成為風土病,一至兩成患者恐出現「新冠長期症狀」。接種疫苗抑或感染病毒風險較大,大家必須衝量。事實上,全球應該慶幸疫苗在短短12個月間就能面世及大規模生產。新冠肺炎屬於災難,但基於科學界的努力,未演變成中世紀黑死病或1918年西班牙流感般的大瘟疫。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