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12日

Ken Fisher 環球效應

通脹擔憂過度誇大的兩個原因

通脹厄運是否真的即將來臨?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美國,大規模貨幣刺激政策和政府支出讓太平洋兩岸的民眾為飛漲的物價而焦慮不安。這種擔憂其實並非必要,原因有二:其一,央行政策實際上可能並沒有刺激真正的貨幣創造;其二,所謂的財政刺激並不能推動增長,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

對通脹擔憂也非毫無道理,畢竟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當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時,就會出現嚴重的通脹,從而推高全球價格。悲觀者聲稱,隨着貨幣供應量激增和全球經濟重啟,消費者的束縛得以釋放,通脹也隨之發生。他們炒作5月份美國通脹率按年上升5%的現象,警告亞洲和歐洲也將面臨通脹厄運,但數據按年大幅上揚,其實是反映去年春季基礎價格低迷的事實。而通脹率月度按季增加則源於短暫的經濟重啟,而不是像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早期的香港,或七十年代的美國那樣,持續的價格壓力引發了巨大通貨膨脹。

貨幣理論認為,央行2020年怪異而「官方」的貨幣供應量激增行為,早就應該導致通脹飆升。但為什麼結果卻沒有呢?部分原因是因為大部分「創造」出來的貨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一種真正的交換媒介。在過去50年間,人們對貨幣供應量的定義廣泛擴展,遠遠超過實際交易中的定義。

未來貨幣定義將擴大

當前貨幣供應量定義中的主要部分M4,又加入了商業票據和短期債券等類別,而這些票據和短債券並不是用來買賣交易,而是需要用現金購買的。筆者認為,貨幣的定義在未來幾十年還將進一步擴大,但簡單來說,沒有直接用於大規模交易的貨幣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貨幣主義者長期以來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即衡量貨幣每年周轉的頻率)是相當恒定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聯儲局在2008年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如今有限的速度指標開始下跌,並於2020年大幅降至歷史低點。去年的貨幣供應量激增很可能只是彌補了因疫情封鎖而失去的流通速度。

但是,從香港最新的1200億港元刺激計劃,到美國總統拜登相當於31萬億港元的提案,這些龐大的支出計劃難道不會導致貨幣流通速度過快、經濟過熱嗎?似乎不太可能。自1971年以來,美國通過了16項重大經濟刺激措施,而刺激措施通過前一年的美國GDP增長率中位數為2.3%,但12個月以後則降至1.7%,實際增長放緩了!

再看最近:前任總統特朗普於2017年12月推出刺激計劃後,美國經濟增速從2017年的2.7%下滑至2018年的2.5%。沒有有效的統計證據表明,刺激計劃真的起到刺激作用。一點也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綜觀發達國家就會發現,這些刺激資金根本不會湧入經濟。如今,大型項目需要經歷無止境的許可、研究和批准。後期的預算往往會縮減甚至導致計劃廢棄。

此外,有調查顯示,美國人只花去新冠疫情經濟刺激支票的四分之一,而非作儲蓄或償還債務之用(如支付信用卡款項)。自2020年初因疫情救濟政策推動貸款增長之後,美國貸款增長又呈下跌趨勢;2021年第一季度貸款增長率按年挫13.8%。同樣,今年4月香港貸款率僅按年增長0.2%。這表明,疫情後的增長及通脹形勢與疫情前的趨勢一致。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局面都只是暫時的。去年,生產商反應過度,削減過多產能,低估經濟重啟反彈的力度和速度。如今,不斷上漲的價格又鼓勵人們重新投入生產。但增加產能總是比削減產能需要更長時間。最終為滿足需求,供給將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價格具有激勵作用──這是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牛市料持續 不必過慮

如果筆者錯了呢?不用擔心!真正的通脹在初期會緩慢攀升,並給投資者留有調整的時間。因此這對股市來說通常沒有太大影響。公司會做出調整,透過轉嫁成本來提振利潤。

股市很清楚目前的通脹擔憂。全球基金經理全年調查顯示,通脹是投資者最擔心的問題。主流新聞媒體都在宣揚對通脹的擔憂。通脹會對股市造成意外影響?不會的。

人們對通脹的擔憂正在悄然上升,這表明普遍升溫的市場情緒並沒有變得過於泡沫化。因此,把通脹煩惱留給評論家吧,盡情享受這一輪後期牛市。

作者為Fisher Investments的創始人、執行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官。Fisher Investments是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管理公司,為全球大型機構和高淨值人士提供服務,目前在超過15個國家發表專欄,亦曾撰寫多本暢銷投資書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