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監管科技巨頭 恐殃及小企業

美國人上周末歡度國慶長假期,紀念1776年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投票通過《獨立宣言》。筆者本周一轉話題,談論美國面臨的政治文化挑戰,首先探討新聞自由。

創刊於1704年的《波士頓新聞通訊》(Boston News Letter)被視為美國史上第一份連續出版的報紙,儘管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禁止國會制定侵犯新聞自由的法律,但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國民對新聞自由的意識非常模糊。美國早期報章黨派分明,很多專欄作家以筆名隱藏身份,他們文筆辛辣,卻未必實話實說。

嶄新思維需時磨合討論

當時部分報章猛烈批評時任總統華盛頓,到亞當斯(John Adams)在1796年當選總統,情況變本加厲。在執政黨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支持下,國會在1798年通過《煽動叛亂法令》(Sedition Act),禁止發表針對政府及國會的虛假、毀謗或含惡意的言論和刊物,違例面臨驅逐出境、監禁或罰款。

《煽動叛亂法令》被批為美國史上最差劣法案之一,埋下時任美國副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1800年總統選舉擊敗亞當斯的伏線。可是,就算立法禁止,惡意中傷的言論未見收斂,譬如傑佛遜陣營取笑亞當斯擁有「可憎的雌雄同體性格」,亞當斯陣營則揶揄傑佛遜是「心胸狹窄兼卑劣的傢伙」。在整個十九世紀,誹謗訴訟無日無之,迫使報章「慎言」。由此可見,新聞自由這類嶄新思維必須經過社會多年討論及磨合,才獲大眾接受,並視之為理想當然。

網絡融入全球生活

現今社交媒體大行其道,電腦普及化,政府面對資訊科技發達帶來的新挑戰,去年引發要求監管科技巨頭Facebook(fb)、Twitter及Google的爭議。風險投資公司a16z前合夥人埃文斯(Benedict Evans)在2019年曾探討有關問題,他指出,在1994年全球約有1億部電腦,時至今日,全球逾40億人擁有智能手機,佔全球成年人口約四分之三,九成發達國家成年人習慣上網。

筆者認為問題不單在於電腦普及化,還有用戶改變使用電腦的方式,把一切事在網絡解決,甚至在互聯網交友。例如在2017年美國四成新情侶在網上結識,目前比率上升至超過50%。所以吾友Netscape創辦人安德雷森(Marc Andreessen)警告:「軟件正在蠶食世界。」

目前電腦軟件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互聯網連結全球網民,所有社會問題也在網上反映。可是,網民有好有壞,隨着上網人數直線上升,彼此交流分享,令人憂慮的事通過網絡,不斷發酵、遭到扭曲,甚至被改頭換面。儘管上世紀九十年代仇恨言論已在網上散播,但不至於會影響大選,涉及外國情報機構。

由於互聯網改變社會面貌,引來政府及監管機構的關注。雖然商業活動均受當局監管,企業必須遵守僱傭法、會計法、工作場所安全法、刑事法等,部分行業更被度身訂造的法例規範。但社交媒體業務性質複雜,過去5至10年變得跟生活息息相關,必須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社會才會支持監管科技巨頭。

而且fb、Twitter及Google等巨擘冒起,在市場呈壟斷之勢,碰正工業周期進入下半期,出現錯誤因果(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這些巨頭在市場上舉足輕重,其股票在股市佔有很大比重,但帶來諸多問題,令政界對應否監管科技巨頭莫衷一是。筆者親身經驗,今年初出席歐洲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會議,會上一名監管機構負責人向某科企表明,必須遵守某些事。該企業轉頭向私隱監管機構訴苦,私隱監管機構竟建議不能做出這些事。換言之,不同監管機構政策出現衝突。

與此同時,多國劍指科技巨頭,計劃各自制定度身訂造的反壟斷及監管法例。但筆者憂慮社交媒體業務複雜,整個生態系統由數以百計企業構成,政府立法針對數間巨擘,可能殃及池魚。小企業遵從新的規範,或加重成本,反而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

取消文化屬壓迫異見

美國歷史學家貝克爾(Carl Becker)在1941年推出著作《現代民主的困境》(The Dilemma of Modern Democracy),預言了這種進退兩難局面。貝克爾在書中指出,科技發展大大加速社會改變,使社會面貌複雜得多。可是社會轉變太快,導致未能適時準確地診斷出社會弊病,使當局建議的補救措施不再足夠。

很多人批評fb、Twitter及Google等操縱網上言論,自行決定從平台移除某類言論或政治思想。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固然遭受封殺,就算提及有別於世界衞生組織(WHO)或美國疾控中心(CDC)的新冠肺炎資訊,也可能難逃刪除下場。

筆者兩周前出席紐約一個晚宴,席間不少人同意目前世界顛倒,大家竟認同《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政治專欄作家塔伊比(Matt Taibbi)的觀點。塔伊比被視為極右派,他批評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壓迫異見的「懲戒方式」。

世界另一異常處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努南(Peggy Noonan)也贊同美國名嘴馬赫(Bill Maher)的政治諷喻。努南在專欄形容馬赫是覺醒主義(wokeness)的「勇敢敵人」,把火力對準取消文化的極端政見。馬赫引用認知心理學教授平克(Steven Pinker)自創詞彙進步恐懼症(progressophobia),他斥責覺醒主義者患上進步恐懼症,出現腦失調專門攻擊自由主義者。馬赫認為不能認同社會進步,是一種「處境錯覺」,他嘲弄覺醒主義者不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較美國內戰前的南方要好。馬赫形容進步恐懼症的「病徵」之一,是「患者」認為跟婦女獲得投票權前相比,現今美國種族主義及性別歧視更加嚴重。他指出在1958年,僅4%美國人贊成種族通婚,但現在蓋洛普(Gallup Poll)毋須進行這類民調,因為2013年類似民調顯示種族通婚支持率達87%,反映美國社會不斷進步。

覺醒主義籲禁止競爭

筆者認為覺醒主義其實是宗教信仰,取消文化則是宗教法庭,「信徒」對其信念非常執着,他們跟「匿名者Q」(QAnon)、「驕傲男孩」(Proud Boys)等極右組織看似南轅北轍,其實如出一轍,同樣自認道德高尚,實質愚昧無知。覺醒主義者否定美國獨立革命,做出認同法國大革命的行徑,但法國大革命根基裂痕處處,所以前後僅維持10年。縱使美國問題多多,惟獨立後打下的基礎足以讓國家發展、轉變及靈活應變。

政府與宗教難以分割,美國《權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確保人民的宗教自由,目前卻有覺醒主義這類「政治宗教」呼籲禁止競爭。筆者質疑反壟斷法,認為fb、Twitter及Google等應有做生意的自由。況且,即使《通訊規範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230條給予科網企業「免責保護盾」,但科技巨頭仍要面對誹謗、中傷或作出虛假聲明的法律責任,它們自我審查只為免受刑責。

然而,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卻另有見解,他認為若社交媒體百花齊放,根本毋須在意企業自我審查或監察用戶言論,因為市場有眾多選擇,用戶可過檔競爭對手。所以如果市場出現壟斷,政府必須推出反制措施。侯尼爾表示,反壟斷方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總統列根執政期間被打入「冷宮」,現在是解凍時候。

貝克爾在80年前指出,民主社會必須少數服從多數,獲得大多數民眾支持的法案,餘下的反對者應該自願讓步。目前很多人對美國政治現狀感到沮喪或絕望,但其實貝克爾撰寫《現代民主的困境》時,美國處境更加黑暗,經濟大蕭條剛落幕,又捲入二次大戰。而且筆者相信人類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革命,國慶日提醒大家,美國共和體制將存活下來。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