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4月30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能源糧食騰貴 短缺年代將至

現實世界絕少走極端,通常取中庸之道,專家預言的最佳或最差經濟情況很少應驗。不過,一旦這類極端狀況發生,市場往往「錯過預期」。

經濟專家對美國通脹預期主要有兩大看法,部分預料隨着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加上新一輪抗疫紓困方案出台,刺激民眾消費意欲,需求增加卻碰上供應鏈打亂,勢推高物價,令通脹率飆升。所以聯儲局認為美國短期內通脹將上揚,但一切只屬暫時性質,預計在9至12個月後供應鏈回復正常,至少在美國供應與需求將恢復平衡。

另一批專家認為,美國疫情受控後,經濟將重回2019年的境況,即經濟增長步伐緩慢,通脹低迷,本已負債纍纍的聯邦政府債務問題大幅惡化。很多人察覺大事不妙,但認為還有時間修補問題。

筆者喜歡調和折中,預計未來數月美國通脹偏高,然後逐步回落。在這段短暫的高通脹期,部分工業將面臨成本上漲,民眾生活開支上升。不過,預料美國全面通脹(generalised inflation)大致平穩,消費物價指數(CPI)及個人消費支出(PCE)起伏不大。可是局部通脹(localised inflation)將成為美國的隱憂,部分物價急升,一些商品卻價格穩定,甚至售價回落;不同的地區或行業所面對的通脹問題各異。

塑料樹脂木材價格暴漲

通脹式經濟指出現廣泛的價格衝擊(price shock),部分產品出乎意料地加價。目前大眾承受能源、食物、醫療等漲價之苦,卻未必在意塑膠價格急升。近日筆者收到貝恩宏觀趨勢集團(Bain's Macro Trends Group,簡稱MTG)的備忘錄,文中分析塑料樹脂(plastic resin)價格飆升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塑料樹脂用途廣泛,可用來製造汽水塑膠樽、用於運動服的合成纖維、汽車儀錶板、個人醫療防護裝備等。MTG在備忘錄指出,疫情引發意想不到的需求及價格衝擊,導致最常用的兩類塑料樹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及聚乙烯(polyethylene)價格節節上升,在美國分別漲約100%及60%。在歐洲,聚丙烯及聚乙烯供應較充足,分別加價20%及5%。

MTG表示,疫情導致供需失衡,多種產品供應短缺,塑料樹脂正是好例子。多國實施封城措施,刺激留家的消費者購買電子產品,並狂掃牛奶、果汁等食物及飲料。與此同時,全球塑料樹脂供應量遜於預期,製造商在疫情下謹慎投資,推遲開設新廠計劃,寧願出售庫存,不敢貿然增加產量。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去年秋季頻受颶風吹襲,南部地區今年2月遇上寒流,把廠家殺個措手不及,進一步拖低塑料樹脂產量。

分析師預計到今年底,塑料樹脂價格將會回落,期間採用這種原材料的商家必須啟動應急方案,選擇改用另一種原材料、忍痛嚥下額外成本或提高售價。只是鑑於行內競爭激烈,商家通常不敢貿然加價。

木材也在疫情下身價暴漲,美國全國房屋建造商協會(NAHB)的數據顯示,木材價格自去年4月起狂升超過100%。害蟲根莖天牛(root borers)固然是「罪魁禍首」;林業和木材工業勞工短缺,貨運成本上升,加上各種抗疫限制,也進一步推高木材價格。

隨着疫情受控,商業活動重回正軌,預計物價也會回落。不過,百物騰貴影響民眾心理,擔心必需品加價,可能會囤積生活物資。他們亦可能拉上補下,停買可有可無的商品以抗衡通脹,對經濟帶來難以預料的重擊。

吾友GaveKal共同創辦人加夫(Louis Gave)近日撰文,預告全球將從豐盛年代進入短缺年代。加夫指出,全球化導致勞工充裕,運輸及通訊科技發展打破各地屏障,歐美商家只須把生產工序外判到亞洲國家。生產過程自動化,也削減對人力的需求。

此外,頁岩油能源革命展開,水力壓裂(fracking)技術日漸成熟,開採商可以低成本開採大量頁岩油,導致能源價格變得便宜。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King Hubbert)在1953年大膽預言石油頂峰(peak oil,即石油生產率達到最高點),最終未有應驗。與此同時,太陽能、核能、風力及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日漸普及,亦拉低能源價格。

互聯網普及,讓資訊自由流通全球,也推動科技發展。加夫認為能源、人力及資訊充裕,刺激全球經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急速增長。然而,這三種資源面臨變革,可能引發種種問題。

製造業加快回歸本土

加夫解釋,中美貿易戰升溫,加上各種抗疫限制,使全球供應鏈「再地方化」(relocalization)加速,數以十萬計外判職位陸續回歸本土,科技進步加劇有關趨勢。加夫預計很多國家將面臨勞工短缺,出現工資上升壓力。

加夫亦預言,人類將面臨能源及食品價格長期高企。隨着人口增長和各國城市化,全球對食物需求大增,意味用於種植及運輸農漁產品的能源需求增加。他指出,化石燃料價格增幅已經跑贏綠色能源,人類將失去天然資源既便宜又充足的優勢。

然而,各國政府視科技為戰略重點,加上社交媒體巨擘壟斷行業,公眾辯論遭受壓抑,知識流通大不如前。加夫在文末質疑人類是否仍處於豐盛年代,他預計未來10年,知識流通程度遜於過去20年,人力供應可能不及本世紀初。事實上,部分商品已經出現短缺。

筆者認為加夫所言非虛,但一如美國通脹危機,短缺問題可能也是曇花一現。近年製造業回歸本土(reshoring)步伐加快,預計未來數年把非技術勞工再培訓成為熟手技工,再為他們配置新工作,將成為勞動市場大趨勢。

金融市場又將有何轉移?筆者相信帶動經濟增長的大趨勢不會瞬間形成,也不會一夜消失。可是一旦大趨勢有所轉變,有別於傳統的大事件將會發生。

美藍領工人薪酬停滯

加夫又指出,全球勞動市場出現巨變,問題源頭正是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企業為降低勞工成本,把製造工序轉移到人力充沛的亞洲地區,再把亞洲地區生產的廉價產品運回西方國家。理論上,儘管工作被外判到亞洲地區,西方國家仍人手短缺,當地工人薪酬應該節節上升,但實際並非如此。

低薪國家難以跟中國競爭,大量失業的工人跑到西方國家尋找工作機會。他們所要求的薪酬,在祖家算非常優厚。對西方國家工人來說,這類外勞卻頂爛市,影響整體薪酬水平,部分西方國家工人薪酬增幅見頂。美國投資公司Advisor Perspectives編製圖表,顯示美國在2000年至2020年間經通脹調整後的加薪幅度,顯示美國年度平均加薪幅度絕少逼近3%,薪酬負增長倒常常出現。在長達20年間,美國實質工資累計升約11%。

筆者一再重申,CPI未能反映美國通脹實況,有關數據低估房屋支出增幅。Advisor Perspectives的圖表也未能如實顯示打工仔的慘況,很多美國藍領工人薪酬停滯不前。美國在2020至2021年間平均加薪4.4%,只反映部分行業的薪酬趨勢,軟件工程師獲得大幅加薪,同期數以百萬計飲食業員工被辭退。難怪民粹主義在美國抬頭,民眾對政府大表不滿,敵視新移民。

全球化促成勞動市場一體化,拖低工人薪酬增長幅度。但加夫揚言這種趨勢開始逆轉,疫情喚醒製造商,證明建基於海外低薪勞工的全球供應鏈其實非常脆弱,商家應把重點由勞工成本轉為整體生產成本。最新調查顯示,71%在華設廠的美資企業未有計劃把生產線遷回美國,這意味餘下29%美資企業有此意圖,「大遷徙」蓄勢待發。

與此同時,多國致力改善勞工福利,調高最低薪酬。政府為確保國家安全,也可能限制部分進口產品。鑑於以上種種因素,筆者預期美國中產工人年度平均加薪幅度為2%,逆轉薪酬20年原地踏步的慘況。美國將遇到通脹壓力,但不會出現德國一戰戰敗後成立的威瑪共和國所面對的通脹失控。科技突破帶來的嶄新局面,也勢將抵消通脹的影響。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