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12日

王冬勝 宏觀遠瞻

促進人才流動 釋放大灣區經濟潛力

全球多國開始為民眾接種疫苗,期望能夠更有效控制疫情,從而刺激經濟活動,然而,經濟復甦前景依然漫長。綜觀全球高增長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展現出較強的經濟韌性和財富潛力。未來,通過加快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灣區內人才資源潛力,支持大灣區發展成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推動三地專業資格互認

粵港澳大灣區至今的經濟規模,相等於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這個人口達到7000萬的區域,到2050年將增長至1.4億人口。大灣區成功的關鍵在於城市之間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從而形成規模化的群聚效應(cluster effect)。要實現這一點,先決條件必是貨物、資金和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隨着港珠澳大橋通車、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往來三地有更多選擇;金融管道方面,「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將會啟動的「理財通」機制,進一步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相比之下,人才的流動需要加把勁。對香港而言,這不僅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新路徑,亦是經濟重振的機遇;對內地而言,香港青年的國際視野,有助於珠三角九市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灣區與國際市場接軌。一旦人才在灣區內的自由流動,文化娛樂、金融保險、物流等相關跨境服務業需求將接踵而來,釋放經濟內需潛力,對疫後經濟復甦尤其重要。

打通三地專業資格互認是促進人才流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目前,大灣區專業資格互認規模覆蓋範圍較小,且手續繁瑣、審批時間較長,無疑削弱申請的意欲。要解決這一問題,可考慮利用廣東自貿區「先試先行」,再逐步放開港澳兩地與9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專業資格互認的限制,讓香港的財務策劃師、會計師等專才的專業資格盡快得到內地認可,目標是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充分發揮三地人才政策的互補效能。

在吸引人才之餘更要留住人才,完善的民生保障是人才異地發展的重要配套。三地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及教育領域的銜接機制尚未建立。大灣區可以研究推行三地通用的「社會保障卡」制度,持卡者在大灣區任何一城市都能獲得所需的社保服務。

當粵港澳三地人才往來日趨緊密,隨之而來的金融服務需求也將有增無減。借鑑歐盟經驗,在大灣區實施金融機構牌照和資格「單一通行證制度」,讓金融機構免卻重新申請牌照的複雜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和合規成本,成為金融機構在區內推出創新產品的一大誘因,豐富區內金融服務和產品的種類,滿足港澳人才在內地創業和生活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三地可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一方面,大灣區內地城市嘗試採用香港國際規則;另一方面,在內地有明顯優勢的電子商務、流動支付、金融科技等方面,港澳可以參考內地的做法。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順序推進「單一通行證」機制落地,先從金融科技起步,逐步拓展到灣區內居民金融服務領域。同時,善用合規科技(RegTech)、借助沙盒監管,以確保風險可控。

當然,舞台再大、環境再好,如果無人參與響應,也等於形同虛設。三地監管部門可考慮共同建立一站式的大灣區網上服務平台,提供灣區內就業、生活及創業的資訊。配合適當的教育和宣傳,幫助年輕人理解大灣區的新政策和把握新機遇。

企業在促進區內人才流動方面亦可發揮重要作用。今年1月,特區政府正式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之後,已有包括滙豐在內的30多家香港商會成員企業表示將積極參與,為有志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香港大學生提供約300個職位。我們期望未來更多企業能參與其中,為大灣區的人才交流創造豐富機遇。

毫無疑問,人才的自由流動將成為貫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動脈,不僅帶動區內創新、金融和貿易發展,更有望在「後疫情時代」成為引領全球商貿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