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2月27日

容蔡美碧 馮思敏 社創群英

五福臨門 代代有愛

在辛丑牛年之初,祝願大家,身體健康,黃金滿屋,代代平安,五福臨門。

「五福」合起來,建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五福」之詞是源自於《書經.洪範》。第一福是指「長壽」,第二福則為「富貴」,第三福意謂「康寧」,第四福是為「好德」,第五福則是「善終」。來到今天,在疫情肆虐下,生命變得非常脆弱,「五福」又帶給香港社會什麼樣的反思?

古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類一直致力追求「長壽」。在醫學及經濟發達的社會,長壽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現今香港男女平均壽命是全球排名最高,女性為88.13歲,男性為82.34歲。然而,最新數據顯示,香港人口正式踏入負增長時代,「長壽」不只是現代社會的成就,其中帶來的社會問題更迫在眉睫。單靠政府傳統的福利政策去處理,未能追得上人口老化攀升的速度。「黃金時代基金會」一直以社會創新手法,推動黃金一代(即45歲以上)成為社會創新動力,發揮未被發掘的潛能,好好利用他們的時間和經驗,繼續回饋社會,從而把老化帶來的挑戰轉化成機會,提升人力資源,減輕社會負擔。

「富貴」、「好德」、「康寧」,是對人生追求的財富地位、生活中每天的待人接物,以及全人身心靈的健康。財富地位講求天時地利,不能強求,但要擁有布施的心。而「好德」和「康寧」是自身的修養,精神和社交都處於一種積極正面的狀態,凡事學懂感恩、謙卑。至於「善終」,自古以來,壽終正寢可算是人生走到盡頭的最後福氣!但華人社會對「善終」這個話題充滿忌諱,很多長者對表達自己身後事的想法、屬意怎樣安排等,往往難於啟齒。

留愛人間 永續循環

老一輩總想着死後要入土為安,土葬就一直是最理想的一種喪葬方式。然而香港的土地供應緊絀,土葬似乎已經不合時宜了。隨着人口老化,本港的死亡人數在過去數十年穩步上升,預料這個趨勢會持續。由於現時普遍採用火葬形式,骨灰龕位的需求亦非常殷切。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綠色殯葬,如紀念花園撒灰、海上撒灰等,亦漸漸受到關注。在節省土地資源之餘,回歸大自然,符合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但火化時,仍會造成大量碳排放。

美國華盛頓州非營利團體「重新合成」(Recompose)始創人斯佩德(Katrina Spade)以社會創新思維,倡議「堆肥葬」成為美國首例,以自然有機還原的概念,把遺體放在可重用的容器裏,放入木屑,在30天內遺體會轉化成可用於園藝的肥料,真正歸於土地,而且與火葬或傳統的土葬相比,「堆肥葬」的方法減少了數以噸計的碳排放,做到永續循環。

此外,坊間亦有提供以骨灰製作寶石的選擇,寓意永恒,讓愛傳承,紀念所愛。

事實上「善終」並不只是殯葬,而是在於準備,依照個人意願,並有尊嚴地終結。人皆害怕死亡,因為大家從來都未死過,也不能預習,哪知道要怎樣準備?「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我們會做好一切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來臨;我們會多做運動,多食保健產品;我們會做好儲備,為退休打算。但對於死亡又如何呢?雖然「死」是那麼重要的事情,有多少人會細思慢考,為自己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呢?

「善終」準備絕對不是臨終那一刻才做,應該趁身心情況健康和意識清楚時就開始做,盡早處理好「平安三寶」。第一寶:遺囑,又稱「平安紙」,預先按自己的意願安排財物分配,並指定遺囑執行人選。第二寶:持久授權書,即當自己在各樣病症下而變得神志不清時,其受權人可繼續運用當事人的財產照顧自己和家人。第三寶:預設醫療指示,即預先寫好指示,清楚表達自己一旦無能力作決定的時候,所希望接受的醫療護理形式,例如在面臨生命即將結束時不施行心肺復甦、插喉餵食等,讓病者自然死去。這些準備由當事人為自己預先作決定,無謂勉強維持生命而經歷種種因治療而帶來的痛苦。此外,在生死攸關時,可避免家人至親在自己人生最後一程時引致不必要的爭拗,以及要做出沉重的決定而感到不安。

生死教育 跨代共融

在情感上,身心靈的準備往往比較困難。病者和長者當然首當其衝,在生命最後時刻,難免有不少對以往的悔疚,加上面對恐懼、掙扎和痛苦,渴望得到家人的了解甚至原諒。親人的陪伴至為可貴,多加溝通,令他們感受到愛與體諒,透過「四道人生」(道謝、道別、道愛和道歉),最後得以釋懷、放下遺憾。但事實上,溝通不應只在最後的歲月才做。趁新一年的開始,大家應懷着感恩的心,多與家人溝通。

在現實中,面對親人去世的哀傷往往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甚至引發情緒困擾行為,後果難以預計。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並不了解死亡的本質,對訣別的感受、親人的懷念及情感的整理,難以找到出口。許多人都需要情緒輔導,但又覺得難以啟齒。既然「生老病死」是必須經歷的,為何不及早認識生死教育?在生命歷程中,探索每天精采的可能性,創造更多不同的經歷,體會生命的珍貴,走出生死困局,為生命賦上意義。

死亡看似是人生旅程的終點站,但生命的過程更為重要,以正面的角度看待死亡,為自己和家人做好準備,亦為跨代之間創造一個反思生命價值的契機。而黃金一代正正是「上有高堂,下有子女」的跨代溝通橋樑,藉着自身的經驗和見解,為祖輩及早作出計劃;亦可與子女談生論死,讓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培養對長者的同理心,尊重上一輩的文化價值觀。「黃金時代基金會」一直積極討論人口老化議題,透過與業界專家和為各持份者的討論,推動生死教育,並祈望推廣至各個年齡層及早認識,拉近跨代距離,承傳代代有愛的信念,用生命影響生命 ,達致跨代共融,締造和諧社會。

作者為「黃金時代基金會」主席容蔡美碧及項目發展總監馮思敏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