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25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全球「精英」過剩 僧多粥少惹亂

出乎意料的事常會發生,儘管全球總會爆發大型疫情,新冠肺炎依然把整個世界殺個措手不及,把改變世界的趨勢加速或放緩。筆者以往預計「大重置」將在2020年代末降臨,屆時全球債務見頂,但經歷這場疫情,這預測開始有所動搖。

不過,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曾說:「不要浪費好危機。」所以世界經濟論壇(WEF)視新冠肺炎為機遇,希望藉此重置資本主義。WEF創辦人施瓦布 (Klaus Schwab)坦言,即使日後封城限制逐步放寬,民眾仍會憂慮疫情對經濟及社會的打擊。人們焦慮確有原因,全球經濟急轉直下,可能陷入自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衰退。

為了扭轉頹勢,施瓦布認為全球必須聯手,從美國到中國,各國必須參與,迅速全面重塑經濟及社會,對教育、社會契約及工作環境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從油氣業到科技業,各行各業必須轉變,換言之重置資本主義。

WEF提出大重置倡義

WEF提出「大重置倡議」(Great Reset Initiative),跟筆者的「大重置」構思全無關係。筆者同意資本主義脫軌,必須作出調整。但WEF提倡全面重塑經濟及社會,未免令人不安,動議全面改變平民百姓的生活,處於「食物鏈」頂層的WEF成員卻不受影響,只會把受影響的民眾推向「食物鏈」更低層。

目前貧富懸殊加劇,收入差距擴大,筆者認為WEF式「大重置」並非解困之道,因為問題在於全球「精英」太多,以史為鑑通常悲劇收場。美國月刊《大西洋》(The Atlantic)12月號訪問康涅狄格州大學教授圖爾欽(Peter Turchin),談及人類歷史獨特之處。

圖爾欽是動物學家,但從事研究初期以分析族群動態(population dynamics)見稱,他發現當中存有重複模式,他稱之為「精英人口過多」(elite overpopulation),即管治階層的增幅超出社會所需的統治者數目。圖爾欽指出「精英」不僅是政治領袖,還包括企業管理層、大學及大型社會服務機構高層,甚至位處「經濟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者」。

《大西洋》在訪問指出,管治階層擴大原因之一是世襲制度,以沙地阿拉伯為例,就是王子與公主太多,王室職位不夠分配,於是部分王室成員擁有實權,一些只得虛銜。在美國,民眾日漸富裕,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增加,愈來愈多人向上流。最終哈佛大學學位不再吃香,滿街都是富人,出現類似沙地的問題,精英職位增幅追不上精英數目增長;很多人自以為按照財富及學歷,管治國家綽綽有餘,但參議院只得100席,出現僧多粥少情況。

圖爾欽指出,目前太多精英爭奪同一職位,部分爭不到的精英感到失望,變為對抗主流的「反精英」(counter-elite)。

這些剩餘精英試圖與社會下層結盟,希望改變社會,但這類聯盟通常以破裂收場。圖爾欽斷言進入管治階層的精英眼見社會愈來愈動盪,最終向民眾大派甜頭,提供福利及「免費餐」,企圖收買人心。當這類招數耗盡,民眾仍對政府感到不滿,當局就派遣警察鎮壓。若這種短期措施悉數用盡,政府將難免破產,出現文明瓦解,國家面臨崩潰。

筆者相信施瓦布等精英察覺很多民眾對生活感到沮喪,但「大重置倡議」提出改變社會、成本高昂的改革計劃,這類構思或出現圖爾欽預測的結局。

美進入社會動亂期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2010年刊登一系列預測文章,安排各科學領域的專家發表10年後展望,期刊在2010年2月號刊登圖爾欽的回應。當時圖爾欽表示,對歷史進行定量研究,發現人類社會一再受政治動盪影響,而且一切有跡可尋。在美國,社會不安指標包括工資下跌或凍薪、貧富懸殊加劇、高學歷青年數目太多、政府負債膨脹等,這些指標互有關連,成為預測政治動盪的重要指引。例如美國在1970年代社會內亂頻生,以上種種問題早已叢生。

圖爾欽解釋,美國的世俗周期(secular cycle)通常每隔50年就出現社會動亂,分別約在1870年、1920年及1970年發生騷亂。以此推算,圖爾欽預計下一波社會動亂將在2020年爆發,他認為美國開始進入康德拉季耶夫長波(Kondratieff Wave)下降的B階段,下一輪經濟衰退將會十分嚴峻。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由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ff)在1925年提出,認為50至60年為一循環的經濟周期現象,一般分成上升的A階段及下降的B階段。

此外,二戰後出現嬰兒潮,1960年代及1970年代社會動盪之際,大批青年踏出社會謀生。當時圖爾欽指出,未來10年將會歷史重演。

10年匆匆過去,目前正值「動亂之顛」,看來圖爾欽預測準確。筆者一再引用美國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的「第四灣」(Fourth Turning)及美國地緣政治專家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的地緣政治理論,兩人不約而同預期2020年代中期至末期社會亂象不斷,與圖爾欽不謀而合。

不過,以筆者所知,這3位專家構想理論時,未有預期全球突然遇上類似新冠肺炎的大型疫情。然而,這場疫情所觸發的經濟衰退,嚴重程度可跟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

1931年留下一張經典新聞照,大批失業的芝加哥男子在黑幫首領卡邦(Al Capone)所設的施粥室排隊領取免費食物,但人人身光頸靚。近日筆者看到另一張類似的新聞照,在11月14日數以千計民眾駕車前往北得州食物銀行,領取食物援助。這些領取者有車代步,但他們稱不上精英,因為真正精英不用排隊領取食物。

套用圖爾欽的理論,部分領取者可能擁有高學歷,在疫情爆發前坐擁高薪厚職,自以為是社會精英。但疫情迫使他們面對現實,自然感到沮喪,他們可能加入「反精英」陣營,爭取更多權力。

央行成金融動盪「根源」

1931年僅是漫長黑暗期的開始,往後情況不斷惡化。歷史會否重演?仍是未知之數,但筆者相信就算前景灰暗,一樣會傳出喜訊,譬如研發新冠肺炎疫苗,間接推動信使核糖核酸(mRNA)科技發展,可能讓多種疾病的治療方式取得突破。

可是科技發展未必能化解全球債務危機,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前首席經濟師懷特(Bill White)接受訪問,大肆抨擊各國央行過去30年政策出錯,導致全球負債攀升,金融體系愈趨不穩。他解釋,每當金融危機出現,央行對策只是獨沽一味放寬貨幣政策,導致政府債務累積,其他失衡問題亦隨時日積聚。於是當下一輪危機爆發,央行必須加大力度應對。可是好景時,央行加息幅度永遠不及逆境時的減息步伐,引致央行化解危機的能力漸減。

懷特總括,央行正是金融體系動盪的「根源」,為了拯救面臨危機的金融體系,反而製造更多不穩定,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懷特提議4種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法,首先各個家庭、各間企業及各國政府省錢還債,但可能落入英國經濟學家宗師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節儉悖論 (Paradox of Thrift),人人不肯花費引致經濟崩潰。

第二招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增長,逐步減輕債務積壓,但這並非能救命的靈丹妙藥。剩下兩個選項是透過高通脹推高名義國內生產總值(nominal GDP),或重整債務,把壞賬註銷,懷特強烈建議動用後者。

吾友Rosenberg Research創辦人羅森伯格(Dave Rosenberg)上周引用日本經濟數據,10月全國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0.7%,創下自2011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日本進一步墜進通縮深淵。目前日本整體債務佔GDP高達700%,過去20年奉行零息政策,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佔GDP逾130%。日本債務沉積,不能擺脫通縮,羅森伯格估計美國將步日本後塵。

筆者對羅森伯格的評論深表贊同,美國可能日本化,預計未來2至3年通脹攀升,但債務沉重,美國將走向與日本相似的道路,面對零增長的通縮經濟周期,就算科技如何進步,也回不了過去10年的「正常」局面。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