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13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大選民調偏差 借助AI成趨勢

筆者在11月3日美國選舉日花大量時間睇開票,在開票初段,民調預計民主黨大勝的「藍色浪潮」(Blue Wave)未見湧現,儘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普選票領先,但部分關鍵搖擺州爭持激烈,當晚總統選舉未能分出勝負。正如2016年上屆大勝,民調出現偏差。

或有人反駁今屆選情有點不同,但民調機構自稱擁有獨特配方,擅於蒐集代表性樣本,再調整相關資料,得出反映民意的假設現實(assumed reality),只是這些假設往往出錯。

民調機構首個挑戰是美國總統選舉過程複雜,並非通過全國投票直接選出勝方,而是各州按照人口比例分配選舉人票。這意味全國民調不能預測總統寶座花落誰家。但民調機構依然進行全國民調,因為這類調查簡單直接,而且引人注目。

可是部分受訪者只說不做,口口聲聲支持某方,未必親身去投票。於是民調機構引入「擬投票選民」(likely voters)模式,假定受訪者在上屆選舉投票,今屆大選依然會參與。或通過問卷調查,推斷受訪者的投票意向。總之,民調機構一味靠估。

疫情肆虐影響形勢

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美,使選舉形勢更加複雜。前往票站投票或冒受傳染風險,選民對應否親身投票亦心大心細,民調機構更難揣測他們的心意。

州政府不斷引入新投票方式,擴大郵寄投票規模;各州選舉條例有別,甚至能在最後一刻改動,以上情況會否影響投票率,選前難以猜度。結果民調顯示拜登在佛羅里達州領先,但最終得票少於總統特朗普超過3個百分點。共和黨緬因州參議員柯林斯(Susan Collins)賽前被一致看淡,所有民調顯示其支持率落後超過10個百分點,結果她成功連任。

況且,州內不同選區,選情亦都迥異,民調機構要分開處理。最重要的是民調機構打電話做問卷調查,未必再有人接聽,這是民調機構面臨的大危機,而且有關問題日趨嚴重。科技已經改變人類溝通方式,筆者早於10年前停用固網電話,手機啟動「將未知來電設定為靜音」(Silence Unknown Callers)功能,以阻截所有傳銷及詐騙來電,在選舉季節拒聽自動語音電話。

澳洲知名社會學家巴博恩斯(Salvatore Babones)上周在《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撰文指出,進入手機年代,用戶絕少回覆隱藏手機號碼的來電,更遑論接聽民調機構致電,以免遇上詐騙電話。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發現,民調回應率由20年前的36%暴跌至目前僅6%,商業民調機構的拒接率更高。

巴博恩斯聲稱,迄今未有大型商業民調機構敢公開民調回應率,外傳目前有關比率跌至約3%,按此比例難以準確預測總統選舉結果。民調機構利用少數電話回覆,利用沿用模型來推斷群眾意向,但這類模型往往只能得出約數,難免出現誤差。

巴博恩斯談及社會期許誤差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指出選民不願向陌生人披露投票意向。調查顯示存有「隱藏的特朗普選民」(shy Trump voters),筆者相信也有暗中支持拜登的粉絲,由於美國愈來愈呈兩極化,公開政治立場可能丟掉工作,甚至遭朋友絕交。受訪者口不對心,使民調機構更難預測準確的民調。

回應率3% 數據難靠

民調回應率僅3%,加上選舉制度複雜,連接多屆選舉民調失準,足以摧毀民調業的誠信。推斷選民意向非易事,預測經濟前景更加棘手。美國設有數以百萬計企業,聘請數以千萬計僱員,消費者恒河沙數,買賣數以億計商品,相關數據隨時有所變動。

以就業數據為例,究竟多少美國人加入失業大軍?截至上周末,超過2100萬人領取每周失業補貼。有關數據來自勞工部統計,惟正如政治民調,這類經濟調查存有局限性。假設收到陌生人來電,查詢工作狀況,你會否接聽電話,如實作答問題?而且「失業」準則難定,失去全職工作但上周兼職搬運,算是毫無收入嗎?只有少量外快,卻丟掉寫字樓工作,稱得上「就業」嗎?

貿易流量、零售銷售、儲蓄率、製造業產量及地產買賣等複雜的經濟數據,更往往靠不住。可是經濟學家把充斥假設的數據納入經濟模型,把模型呈交政府高官、中央銀行家及企業行政總裁,這些決策者再參考模型,制定影響百姓的政策。

為何決策者對這些模型趨之若鶩?筆者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Kenneth Arrow)的往事,二次大戰期間,阿羅停學當兵,擔任美國空軍部隊天氣預報員。阿羅深知自己的天氣預測容易出錯,憂慮軍事將領太過依賴此來調兵遣將。但其實將領早知天氣預測不準,仍然照單全收,皆因需要有東西在手。

問題在人類存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既然這些模型能投其所好,從中獲得渴望得到的資料,於是想當然相信眼前一切,以為能藉此推測未來,漠視政治民調存有誤差範圍,忽視民調機構發出的警告。正如美國神學家范泰爾(Cornelius Van Til)提出的「前設論」(Presuppositionalism),任何觀點或論據都有一套理所當然的前設,任何陳述都可找到合法理據。大家假定所目睹、所聽聞、所閱讀的就是真相,以此形成思想模式。

退休基金危機四伏

筆者早前批評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未必靠譜,從未準確預計經濟衰退來襲。預測失準的不止CBO,筆者數年前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獨立評估辦公室助理主任兼高級人事主管隆加尼(Prakash Loungani)的文章,他直指預測經濟衰退幾乎百分百失敗,不僅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各國政府機構成績差強人意,私人預測機構同樣劣跡斑斑。

隆加尼總括指出,未能預計經濟衰退已成經濟增長預測普遍存在的毛病,當經濟衰退已經降臨,大部分經濟學家才驚覺危機湧現。

以華爾街策略師為例,大部分研究藍籌股的經濟學家總是估計來年標普500指數走勢向上。聯儲局經濟學家預測經濟前景也不算可靠,但基於聯儲局暫無加息計劃,預測應該不會離譜。

吾友Crestmont Research創辦人伊斯特林(Ed Easterling)指出,過去20年間股市回報率多次低於零。所以籌劃退休生活時,若前設「隨時間流逝股票總會上漲」,小心晚節不保。伊斯特林解釋,安全提款率(Safe Withdrawal Rate,簡稱SWR)指每年可從投資賬戶安心提取的生活費比率,提款率取決於展開投資時的股票市值。

假設擁有100萬美元退休儲蓄,若入市時,買入最高市值的25%股票,每年安全提款率為5%,即平均退休不足21年就花光儲蓄,長壽者必須為晚年生活發愁。如果當年買下最高市值的一成股票,預料晚年景況相當堪虞。一旦理財顧問建議採納60/40股債組合,拍心口指安全提款率達5%,投資者必須趕緊離場。

更糟糕的是很多理財顧問沿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整體回報模型,以為隨時間流逝,可抵消熊市及經濟衰退的衝擊,每年平均市場回報率保持8%至9%。然而,若入市時股市處於高位,理財顧問就提供了山埃貼士,所以未來10年退休基金危機四伏,賴此維生的眾多退休人士景況嚴峻。

不過,科技發展可能解開困局。近年筆者留意人工智能(AI)科技,最新AI系統配上超級電腦能處理海量數據,超越人類所限,未來或可用於預測政治民調或經濟模式,協助人類作出重要決定,AI或是這一代最重要的科技趨勢。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