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23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泡沫?什麼泡沫?

10月22日,周四。美國大選進入最後倒數階段,兩「耆英」轉眼就要在電視辯論中二度交鋒,美股觀望氣氛濃厚。相比之下,港股反而有點睇頭,恒指全日雖只微升31點,但總算「五連漲」,累升627點或2.6%。

自從聽了方立祺兄以「一眼辨肥瘦」剖白何以在加強美股持倉之餘堅持留守主場港股作戰,老畢對所謂home bias有了新的體會。從昨天拙文〈全球最乞人憎股市〉提及的情況可見,英股這些年比港股更難玩,可是Nick Train一類買股不買市的優秀操盤人,逆水行舟仍能不斷創出佳績。須知道,今時今日明星基金經理買少見少,別的不說,單是穩定性已難能可貴。

辛苦錢難賺

話得說回頭,買股不買市有辣有唔辣,食得鹹魚就要抵得渴,持倉高度集中得忍受可能較大市高得多的波動性,alpha得來不易,與瞌埋眼買入追蹤美國大型科技股的QQQ便能取得可觀回報,絕非同一回事。Nick Train於英國主場雖有本事一眼辨雌雄,重注好股長揸,惟既要捱得住中小型股經常遇到的市場風浪,又得應付輸打贏要客戶的無形壓力,誰說賺的不是辛苦錢?

這令老畢想到一個有趣課題,「場」再爛也有人迎難而上,少數能建功立業闖出名黨,但以地域及指數論英雄,投資者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美股,彷彿其他市場不值一提。在許多人心目中,牛市持續時間若超過他們腦海中的「極限」,不管有沒有基本因素支持,都會視之為「泡沫」。華爾街毫無疑問是世上最重要的股票市場,不過作為環球經濟增長的有效指標,美股代表性只怕不如新興市場。從【圖1】可見,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ETF(代號EEM)於2003年面世,頭四年幾近每年翻一番,惟2007年至今有波幅無升幅,整整13年仍未重返2007年高位。

EEM可作範例

這種情況跟港股或英股雖非盡同,但大體而言都是原地踏步,投資者不是抱怨「死蠢」唔識買美股,就是焗等風水輪流轉。以港股、英股乃至新興市場這十餘年的實況觀之,很難不問一句:泡沫?什麼泡沫?

恒指加重科技元素之所以令人滿懷憧憬,全因有美股為鑑,投資者寄厚望於新經濟龍頭帶領港股「美股化」。說到這個,新興市場經驗值得參考,EEM過去十多年的變動,可謂預先為恒指做了一個示範。2007年以來,EEM內能源股權重由15%劇降至不足6%,物料從16%減逾一半至7%。今天,MSCI新興市場指數共有三大板塊各佔18%上下,分別為科技18.4%、金融18.1%,以及非必需消費品18%。

單看權重,確實叮噹馬頭,但金融股遲至2015年佔比仍高達27%;在鐘擺的另一端,非必需消費品2007年權重僅3%,而科技股早已取代金融,成為「噸位」最重板塊。表面看來,三者平分秋色,惟中間的巨大變化,充分反映十餘年來新舊經濟的興衰起伏。

新瓶舊酒?

新冠疫潮初襲美國時,標指於2月中旬見頂,但若論環球風險胃納高峰期,必須數到更遠的2018年初,恒指當時便見三萬三破頂。在這接近三年時間裏,EEM三大重磅股阿里巴巴(權重7.35%)、騰訊(6.05%)及台積電(5.63%)整體表現強勁(尤其台積電),惟即使如此,EEM期內仍下跌約半成【圖2】,尚未返回2018年初高位,跟同樣以科技龍頭為領軍主角的美股相差甚遠。

由此可見,成也科技敗也科技雖是大勢所趨,可是單憑加強指數中的科技色彩,不足以令長期落後美股的市場脫胎換骨。這到底因為港股/EEM仍充斥着中資電訊一類「假轉勢」股份、新舊經濟屬此消彼長關係,抑或兩者皆缺乏大批非科技優質股接力,選擇遠不如美股多?新瓶裝的若是舊酒,「美股化」恐怕一廂情願。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