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6日

黃錦輝 宏觀視野

【30天免費閱讀】港版健康碼可先行先試

今年10月1日是國慶及中秋的雙節日,香港作為國際旅遊之都本應會迎來不少內地遊客,本地市場理應百業興旺,非常熱鬧。可是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下,今年十一的香港一反常態顯得死氣沉沉,遊客廖廖可數。與去年相比市面百業蕭條,商店、食肆人流稀疏,老闆們無不叫苦連天。由於大陸各地封關,內地訪港旅客已連續多月按年跌幅達99%。據業界報道現時疫情已導致最少三、四十間旅行社倒閉。業界估計情況短期之內難以好轉,更不排除會出現另一波大規模的結業潮,屆時香港經濟將會進一步滑落,更難復甦。

旅遊業界批評政府辦事不力,遲遲都不肯推出「港版健康碼」(以下簡稱「健康碼」) ,使香港錯過了一個本來可以刺激經濟的十一黃金周的大好機會。跟據 bowtie.com.hk網站於8月提供的資訊,「健康碼」的操作安排已大致完成,而且做法簡單,合資格人士可以前往政府認可的醫療機構,自費接受新冠病毒檢測。若然結果呈陰性的話,相關機構便會將資料上載於醫管局資料庫,檢測者便可於衞生署網站取得屬於自己的「港康碼」,再藉此申領其他地區的「健康碼」,例如「粵康碼」或「澳康碼」。「健康碼」7天內有效,持碼者在廣東省或澳門過關之後可在當地逗留,毋須14天隔離。

利用手機QR-Code二維碼

然而,「只聞樓梯響,未見客人來」,兩地互通的「健康碼」計劃迄今還未落實。有公共衞生專家指出問題在於兩地互認,為避免雙方互訪入境人數過多,增加病毒傳染風險,因此兩地政府對每周出入人數限制還未能達成共識。不過筆者認為政府過分憂慮,環顧過去多天每日香港與內地的本地確診個案零星可數,情況反映兩地嚴謹和具規範的檢測系統行之有效,疫情基本已受控,因此逐步開放兩地通關限額的風險極低,應該可行。所謂逐步通關是指政府可以優先考慮與深圳、廣州、澳門等市(區)互通,然後一步一步延伸至其他大灣區城市,直至最後全面開放互通。

除了檢測確認的功能之外,利用手機QR-Code二維條碼來實施「港版健康碼」更可以提供用戶追蹤功能,添加防疫保安。這方法已在內地廣泛使用,用戶每逢到達一個地點(例如小區、超市、酒樓等)均要「打卡」(即用QR碼登記),若然登記無負面反應的話,用戶才可進入。負面反應包括用戶近期曾在一些有確診者出現過的地點逗留。除此之外,透過「打卡」政府可以把該用戶所到訪過的地方記錄下來,萬一之後在某用戶曾出現過的地點發現有確診個案,相關部門便可以找他去做檢測,甚至進行隔離。

儘管用戶追蹤功能可以加多一層保安,但有市民擔心個人私隱可能會被濫用,因此不支持推行QR「健康碼」。筆者認為只要配合恰當的治理方案,這些擔憂可以迎刃而解。其中一個方法是利用「打卡器」把用戶的行蹤紀錄即時傳送至政府雲端數據中心,再由政府專責人員管理,資訊完全中央保密。再者,「打卡」處理(包括測試用戶曾否去過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地方)也是中央進行,個人資料因此不會外洩。

另一方法是把行蹤紀錄儲存在當事人的手機中,就如儲值卡(例如八達通)般。「打卡」處理在當場進行,過程中數據中心並不染指任何用戶資料。不過,數據中心需要把出現確診個案地點的負面清單定期下載至商店處理器,藉此進行現場用戶QR碼匹配。

另外,有立法會議員指出如果香港與內地還未達成共識,香港可以先在本地推行「健康碼」,進行概念證明(Proof of Concept),為大灣區通關作好準備。政府可以借鑑「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推行模式,就此商店和市民可以自願參與「港版健康碼」計劃,而政府也可以提供誘因(例如稅務優惠)鼓勵市民參與。

有利與大灣區通關

最後,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的經濟區域,自內地疫情近期逐漸受控以來,大灣區發展已重新起動,各地政府亦積極推動大大小小的經濟活動。若然香港不盡快落實「健康碼」促成通關,爭取參與大灣區發展的話,筆者恐怕「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的市場競爭力於疫情穩定之後便會遠遠落後其他市(區)。

在香港,一方面有專家關注香港經濟及商務發展,希望香港與內地盡快通關;另一方面有專家關注香港公共衞生,不贊成在短期內打通兩地,避免大型病毒傳播。雙方陣營皆有其道理,可惜兩者都沒有找出一套兩全其美的方案。香港是創新之都,在這關鍵時候筆者認為要拿出勇氣,嘗試採用有效的創新及科技方案,包括採用本文所述的QR「港版健康碼」以緊密追蹤疫情的方法有序地控制通關,達致雙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