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19日

信析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穩經濟財策主導 新基建長期受惠

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全球商貿活動受重創,各地普遍都以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冀重振經濟,中國亦不例外,但由於疫情較快受控,人民銀行主要透過中期借貸便利(MLF)與逆回購操作放水,規模並不大,也未有如歐美等國家大幅減息,降準亦相當忍手;反而政府(地方)發行債券愈趨積極,財政政策發揮更重要角色,預計新基建相關的科技板塊可以長期看好。

附【圖】所見,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比例自2月開始反覆下跌,政府債券比重則輾轉上揚,到8月已超前新增貸款。因國債集資所得是用於政府支出,代表內地「疫後重建」愈來愈依賴財政擴張,貨幣政策則偏向審慎。

財政政策未來會否繼續為「穩經濟」擔大旗?答案是肯定的,這建基在3項客觀有利因素上。

首先,中國債務狀況總體上屬企業負債較高,公共債務相對低。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首季數字,內地政府債務對GDP比例只58.2%,遠低於美國的101.6%;非金融私營部門負債則達GDP的159.1%,而美國僅佔78.3%。

因此,倘若人行不斷寬鬆幣策,只會導致企業債台築得更高,拖累銀行資產質素。銀保監近日披露,截至8月底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為3.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良貸款率2.14%,較年初上升0.11個百分點,企業債務泡沫導致壞賬惡化的風險不容忽視。

另外,中國財政部估計今年赤字預算為3.76萬億元,赤字率由去年2.8%顯著提升到3.6%以上,仍跟美國的16%相差很遠,意味有條件推行更多擴張財政計劃。

除了政府債務及財赤尚算偏低之外,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漲2.4%,較7月的2.7%回落0.3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仍見收縮,財政刺激即使有機會推高通脹,也不致令通脹失控。

在新經濟世代,財政措施不再像以往集中於交通、電網及水利等傳統項目上,將更着重「新基建」,包括5G、物聯網訊息設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設施,還有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建設上。據統計,今年內地地方專項債發行上限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許多都是用於新基建,其中湖北、安徽、雲南、湖南和深圳市已公布新基建項目名單,預期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

新基建有望成為政策重點支持領域,資訊科技行業中長線發展空間龐大,明年「十四五」開局,各板塊表現對國策料更敏感,相關的部件、軟件、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均值得留意,尤其是A股自8月調整至今,新基建股比以往便宜,提供較佳吸納機會。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