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22日

徐家健 經濟3.0

香港製造在台灣

23年後,因為Made in Hong Kong從此絕矣,我重看了《香港製造》。

這部1997年上映的電影,這部回歸年只花了50萬元成本及5名工作人員,以過期菲林拍攝而成的電影,可能是劉德華對香港電影業最大的貢獻。想當年,《香港製造》因被視為好「粗」而被拒國際電影節,陳果導演卻因此擊敗《春光乍洩》的王家衛而贏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粗」,不是「粗製濫造」的「粗」,是「粗獷原始」的「粗」。舒琪老師形容《香港製造》就是香港的《大國民》,這應該是對本土電影最高的評價。有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前院長的精采影評,我只先談談我對《香港製造》的feel。

《香港製造》最有感覺的一場戲是,正如電影中主角中秋對阿屏母親說過「我同阿屏呀,有feel㗎!」,「咩feel呀?」,「F-E-L-L feel,感覺呀!」我對《香港製造》感覺最深的其中一場戲,是正藉收成期的榮少慫恿迷失一代的中秋為錢殺人:

榮少:青春無敵呀,你要學下關心社會至得㗎。

中秋:但我真係乜嘢都唔識。

榮少:唔係呀秋官,邊個一出世就識㗎呢啲嘢?你仲唔趁後生搵多啲錢,等幾時啫?何況呢個係深圳佬嚟嘅,包冇手尾。

中秋:我而家提起深圳我就憎喇。

榮少:邊個叫你返深圳啫?班大陸佬食得大蒜多呀,叫我上去搞合資喎。而家連我嗰份都食埋,你睇我老豆間廠就知喇。總之,你憎佢哋就啱㗎喇。有仇恨就有感情,有感情自然有自信嘅。

感覺最深的,正是榮少「有仇恨就有感情,有感情自然有自信嘅」這金句。然後,《香港製造》的年輕人——阿姍、阿屏、阿龍、中秋,一個一個的死去。又然後,香港製造的年輕人愈來愈有自信。再然後,「香港製造」從此絕矣。

世代鬥爭與青黃不接

是的,九七問題既是文明衝突,更是世代鬥爭。

1997年,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是《香港製造》的陳果,最佳男主角是《南海十三郎》的謝君豪,最佳女主角是《甜蜜蜜》的張曼玉,而最佳劇情片是香港製造的《甜蜜蜜》。但原來,1997那一年,市場上香港電影業已過了高峰,而電影業「香港製造」的衰落,主因似乎又與回歸沒有直接關係。

說過了,香港電影在本港的票房收入從1992年的最高紀錄12億元,逐步下跌至2017年的2.5億元。而香港電影的上映數量,亦由九十年代初一度超越每年200部,近年這個數字已跌至接近50部。但原來,回歸前「香港製造」的電影在其他市場亦已出現敗象。

以台灣為例,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80年分庭抗禮,各佔約三成,其餘四成多是外語片。到了「香港製造」高峰期的1992年,港產片在台灣市場的佔有率升至近四成,而台灣片的卻跌至不足8%。

《香港製造》得獎的一年,港產片的比例已跌至兩成半,而台灣片則維持不足8%。換句話,情況跟香港市場一樣,「香港製造」的電影自九十年代初在台灣市場節節敗退,主要是被荷里活等外語片取代了。到了2005年,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再一次在台灣市場分庭抗禮,但比例卻已跌至各佔一成左右。更嚴重的問題是,香港電影不但在量方面急速萎縮,在票房方面亦不斷下降。因此,在回歸的一刻,儘管香港電影在金馬獎仍取得佳績,在本地和台灣的電影市場,「香港製造」這品牌在1997年前已開始浮現青黃不接的敗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