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23日

曾國平 經濟3.0

香港書展是一個獨特現象

最近一次去香港書展是去年夏天,過程中有推銷員叫我訂《信報》和《信報財經月刊》,有人叫我簽名捐錢支持志願組織,最搞笑的莫過於有人向我推銷電鬚刨。想借看書逃避各路人物的攔截,書商單位又大都相當擠迫,一本本的文學巨著學術新作,一堆堆像街市賣菜般任君選擇,消費意欲跌至低點,結果由進場到離場,歷時不足1小時,一個人來來去去行了幾次,幾乎什麼也沒有買。

港人愛好閱讀嗎?

今年由於疫情嚴峻,書展被迫延期,見有關書展的新聞廣受關注,我想問一個天真的問題:世界著名的書展多數是給業界人士參與的,在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香港,書展為什麼會成為每年一度有百萬人次參與的大事?

事實加上偏見,我們都認為香港人急功近利,賺錢享樂重於一切,看書又花時間又佔地方,當然興趣缺缺,就算看書,口味也比較實際,例如看炒股、風水、旅遊、烹飪書之類,什麼文史哲,什麼科學藝術,除了小孩子被家長強迫讀一大堆,根本極少香港人有興趣。

我在網上找到一個來歷不明的調查,比較各地每星期閱讀的時間,發現香港竟以6小時42分鐘全球排名第11,比德國、台灣、日本等一般人印象「有文化」的地方要高出一大截。不過,調查指的閱讀,似乎是泛指所有形式的閱讀,不只是附庸風雅的玩意,連看文件、查電郵、睇Facebook都包括在內,香港人工時長,閱讀得比較多也十分正常。與之相映成趣的,是香港出版學會早前公布每年一度的調查結果,發現不足七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有閱讀印刷書習慣,屬歷史新低,主要理由是「無時間或工作太忙」。

今時今日,閱讀習慣其實愈來愈難量度,因為實在有太多途徑去汲取知識,不似二十世紀幾乎只有印刷書一個媒介。看別人網上罵戰是閱讀(雖然未必很有營養),你在網上看這個專欄也是閱讀(一般都很有營養),一天裏面到底花幾多時間閱讀,根本不容易計算。

書展源於土地問題?

無論香港人有多喜歡閱讀,30年來書展人頭湧湧這個獨特現象又如何解釋呢?減價大賤賣固然是原因,但我還認為有一個香港特色的理由,支持着書展愈搞愈多人。

香港地價昂貴,租金不菲,根本容不下幾多間書店,其面積容量也頗有限制。書店空間有限,可供售賣的書種自然不多,除了最流行暢銷的,比較冷門和過氣的書都難以容身。土地問題之下,「豬肉枱」的當眼位置特別珍貴,就算是焦點作品,也很快被後起之作取代。香港的書店因此不太好逛,要什麼沒什麼,稍為舊一點的新作也找不到。地方狹窄,當然也不方便舉辦作者宣傳活動。

一年一度的書展,將全香港的書店出版社和讀者聚在一起,其實是利用會展廣闊的空間,儲埋一次過解決買賣雙方的訊息問題。一方面出版社可以跟大量讀者推廣新書,書店可以將平時沒地方展示的存貨清除掉,作者簽名會可以讓粉絲打蛇餅,一方面讀者也在可以掌握最新的出版情況,看到逛10次書店也看不到的繁多種類。

在美國逛過Powell's Book、The Strand,在英國逛過Blackwell's、Foyles,就會明白為什麼美英沒有類似的書展現象。香港書展受大眾歡迎,皆因香港書店太少太細,皆因香港地價太癲太貴!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