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21日

曾國平 經濟3.0

重啟經濟不是按開關掣

政治正確,無處不在。問日本對中國是否利多於弊,一題激起千重浪,壓力是由上而下,什麼可以講、什麼不可以講,由權力核心決定。大家可能不知道,重啟經濟是否利多於弊這個辯論,在美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圈也一度是敏感話題,探討重啟經濟的可能性,會被指不顧別人生命,忽視醫學專家的勸告。面對這種由下而上的壓力,政治正確的答案是經濟代價無可奈何都要承受,直至疫情大幅改善為止。

這種幾乎一面倒的意見,我認為只有一個政治更不正確的解釋,就是知識分子對特朗普的怨恨蓋過一切,敵人支持的我就反對,既然特朗普提出重啟經濟,這個討論方向肯定是超錯,必須聲討。政治情緒影響專業判斷,從來無分國界。也許是各項經濟數據實在太慘不忍睹,過去一個月以來輿論風向慢慢改變,多了重啟經濟的政策討論,同時又出現對傳染病學模型的各種質疑。

若果大家記性好,會記得過去幾個月以來,傳媒引用了大量的推算,都為包括香港在內的疫情作出極度悲觀的預測,如幾成人將受感染、大量人口因此死亡之類,大多假定疫情將以幾何級數上升。結果,這種災難性的預測沒有成真,就算是疫情再慘烈的地方,確診數字達到頂峰後已紛紛下降。

大眾行為因環境改變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各地的居家令措施有效,於是疫情受控,正如見香港確診數字跌至零,因而得出政府各項措施有效的結論一樣。順理成章的推理,若果放鬆居家令等限制,民眾重歸自由,就會出現第二波爆發。這種風險的確存在,但我們不能忽略另一個解釋:模型錯得離譜,是因為沒有考慮到人的行為改變。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就算政府沒有要求民眾減少外出,大部分民眾,尤其是年紀較大風險較高的,會自動自覺避免外出消費、購買服務,如非必要都不會跟別人接觸,情況就像經驗豐富的香港人,在政府提醒之前已紛紛戴口罩自保一樣。

行為因疫情改變,所謂重啟經濟也就不能像電燈開關掣一樣,突然之間回復幾個月前的正常狀態。擔心受到感染,不敢外出消費,網上消費的替代效應始終有限,不少需要人與人接觸的行業依然會乏人問津,繼續蕭條,例如醫療、理髮、美容、體育、表演娛樂、家居維修等等,消費者如非在家中自己辦到,就盡量拖得就拖。就算政府取消所有活動限制,經濟反彈在疫情陰影下仍會面對阻力。

重啟不是政府說了算

重啟經濟,需要重建民眾回復正常活動的信心。疫苗出現遙遙無期,第二波爆發又隨時捲土重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最近就提出建議,透過病毒測試普及化,像驗孕測試一樣唾手可得,降低不知道會否被傳染或傳染別人的不確定性,而政府的財政補貼,亦可轉移集中幫助確診需要被隔離的民眾。

羅默認為,大量測試面對的最大阻礙,是藥物監管太過繁瑣,除了要確保測試能夠驗出病毒,其餘跟這個目的無關的細節也要經過重重關卡。

至於大量測試由誰來埋單,羅默認為測試由於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需要政府出錢確保研發者和化驗所有利可圖,但根據他的估算,這筆支出仍遠低於居家令導致的經濟代價。這一點我不太同意,畢竟「沒有病毒」的認證有其市場價值,我相信一般人和企業都樂於出錢購買測試,以換取外界的信任,例如公司要求定期測試,員工可安心上班,政府不一定需要大量補貼。

羅默的建議現實中未必可行,但至少有其經濟邏輯,有討論改善的空間。同為諾貝爾獎得主、意識形態鮮明的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就懂得「呃like」得多,在社交網絡上簡單寫下一句:「A Covid-19 vaccine must be free for every citizen in every country.」,獲得的注意和贏得的掌聲,已經比羅默的建議多很多倍了。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