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3月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減息非疫苗 疫情恐致經濟衰退

過去數年,筆者一再指出「外來」事件足以觸發美國陷入經濟衰退。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稱得上「外來」事件,市場眼見疫情發展連日大瀉,投資者拋售源於對未知事態的恐慌。事實上,目前同時出現兩種危機:一是公共衞生危機,另一是經濟危機。病毒的殺傷力或不及預期,但瀰漫的恐懼損害經濟。

筆者上周與經濟學家及醫學研究員閒談得悉,這場「硬仗」既漫長且艱巨。病毒將緩慢地擴散,封鎖措施僅能拖得一時。儘管毋須恐慌,但必須採取合理的保護措施。筆者屬於蒙混過關派,認為可捱過這次疫情。可能有人不敵病毒,經濟受損,但這並非世界末日,新冠肺炎也非喪屍病毒。

央行難當救世主

雖然筆者曾預測2020年代為動亂時代,但未想過疫情將引起混亂,新冠肺炎或成為亂世觸發點。最糟糕的是,聯儲局及其他國家央行這次難以當救世主,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等中央銀行家矢言「隨時準備」出手相救,但他們的法寶不是為應對疫情而設,減息不是疫苗。在1990年代末,筆者經常探討電腦千年蟲(Y2K),當時深信2000年難免遇上問題,但總會熬過去,有人卻認為大禍臨頭。結果千年蟲僅引發小故障,總算大步檻過,現在回想起來,只覺當時杞人憂天。

筆者上周與美國藥廠Inovio行政總裁約瑟夫.金(Joseph Kim)交流,Inovio正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約瑟夫.金在流行病學鑽研多年,深知病毒的傳播方式,他認為新冠肺炎不受邊境所限,目前意大利、南韓等地爆發疫情僅是開始,美國將出現集體感染。

這次疫情棘手之處,在於病毒能透過無徵狀感染者散播。沙士及伊波拉病徵明顯,容易察覺患者染病,具有傳染性,旁人會避之則吉,被傳染者通常是醫護人員及照顧患者的家人。新冠肺炎感染者可能並無出現發燒等病徵,看似身體健康,但身上的病毒仍能傳染他人。而且感染者可能自行痊癒,對已經「中招」懵然不知。

由於無徵狀感染者數目未明,目前難以對新冠肺炎的數據進行評估。中國數據顯示,出現病徵的確診者死亡率為2%。若加上無徵狀感染者,死亡率或更低。美國內科醫生羅伊森(Mike Roizen)指出,問題在於感染者數目未明,未知多少罹患者因此喪生。必須取得準確數據,才能作出更佳評估。

不過,約瑟夫.金及羅伊森均坦言,新冠肺炎較普通感冒致命得多,約兩成出現病徵的確診者必須入院接受治療。儘管大部分罹患者最終治癒,惟對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其他疾病患者被擱在一旁,必須押後治療。

「訊息傳染病」蔓延

況且新冠肺炎看來毋懼溫暖天氣,香港天氣暖和,但確診病例依然上升。最可能的情況是新冠肺炎一如感冒,將纏繞人類多年。按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度,若臨床測試結果正面,預計疫苗將在年底面世。眾多生物科技公司正埋首研究,美國藥企Moderna表示計劃在4月展開疫苗第一階段測試,Inovio將在春末或初夏進行測試。眾多企業在競賽,鬥哪種疫苗最有效。

可是,預計疫苗最快要待數月後才能上架,病毒卻不斷擴散。由於缺乏有關疫情的可靠資訊,很多誤導消息在社交網絡滿天飛,甚至傳媒也刊出假新聞,有人稱為「訊息傳染病」(infodemic)。不過,經濟數據倒能反映疫情對市場的影響。

很多人把新冠肺炎跟2003年沙士疫情相提並論,兩者均源自亞洲,然後迅速散播全球。當時全球非常關注沙士疫情,但疫情對經濟損害有限。

但相距17年,目前中國經濟規模龐大得多,國內生產總值(GDP)飆升4倍,深度融入全球貿易體系,佔全球貿易流量比率暴漲10倍。全球眾多商家依賴中國提供組件及原料,很多商家難在其他地區覓得供應商,或難以同價取得貨源。製造商講求即時生產(JIT),意味組件及原料庫存有限。受到疫情影響,中國被封關,當地工廠產量急跌,製造商手上庫存買少見少。

執筆之時,中國工廠開始復工,但學校仍未復課,反映未有信心疫情已經受控。當前經濟難題在於製造商只欠缺一種主要組件,已足以被迫關廠停工。預計部分歐美廠商將在未來數周耗盡原料,面臨關廠,甚至可能裁員。

全球受關稅戰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長已經放緩,再遇疫情真是雪上加霜。「長期大淡友」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表示,全球面臨極端風險(tail risk),在於對新冠肺炎認識有限,對病毒的傳播途徑及治療方法仍然茫然不知。目前病毒已在中國以外地區散播,傳播至南韓等亞洲經濟巨人及意大利,情況尤其令人憂慮。南韓是主要出口國,大量出口製品運往全球生產線。無論中國疫情會否減退,新冠肺炎勢將嚴重衝擊供應鏈。

羅森伯格聚焦疫情對南韓經濟的影響,皆因南韓情況可套用在中國身上,疫情亦快將重創日本、北美及歐洲及其他地區的企業。意大利同樣爆發疫情,但對全球經濟影響較輕微。意大利政府迅速應對疫情,可惜病毒已蔓延歐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下令學校停課,假如疫情持續,就算廠方取得重要組件,亦難逃停擺命運,勢將重擊全球經濟。

投資者相信聯儲局將再次減息以應對疫情。在2019年底,預計聯儲局今年減息3次的機會僅20%,目前急升至80%。

供應鏈將徹底改變

筆者估計減息是聯儲局的優先選項,目前聯儲局大量購買美國短期國債,向回購市場注入流動性,預計有關計劃亦勢將加碼。假如聯儲局推出以上措施,意味回復2008年至2009年間全面刺激經濟模式,但未必收到當時的效果。

皆因貨幣政策並非因應疫情等情況而設,有關措施旨在刺激需求,惟抗疫措施阻礙需求。當局推出大型財政刺激措施或許奏效,但帶來龐大赤字。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或者管用,但以中國負債之重,可能別無選擇。

然而,86%美國人受僱於服務業或相關行業,製造業亦不會貿然停擺。除非全美多個城市爆發大型疫情,美國復原能力將優於其他國家。疫苗很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面世,可以每年一併注射流感及新冠肺炎疫苗。不過,新冠肺炎向全球敲響警號,各國應留意未來可能爆發更嚴重疫情。

在經濟層面上,預計到2022年供應鏈出現徹底改變,科技發展讓生產線得以遷至接近市場,預料有關趨勢將會加劇。這意味一旦疫情受控,將有大筆資金注入市場,刺激經濟增長。但各國必須關注主要必需品供應鏈容易中斷,筆者所指的是藥物及醫療物資,大部分產自中國。到底是否需要確保有多個不同供應來源?

筆者預計歐洲及中國將陷入衰退,美國則好壞難料,一切取決於疫情發展,外國經濟放緩固然衝擊美國,但經濟衰退並非避無可避。筆者難以預測市場下挫幅度,但預期疫情終會化解,生活回復正常,甚至帶來入市良機。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