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月23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科技提升效率 資源耗用量跌

雖然筆者預計2020年代將經歷「災難歲月」,本身又屬於短期淡友、長期好友,但並非看淡眼前一切,事實上不少好事正在上演。

英國著名科普作家瑞德里(Matt Ridley)作品洋溢樂觀主觀,去年12月於英國報章《旁觀者》(The Spectator)專欄更反駁普遍謬誤,指出科技發明及人類發展並非如部分人所指破壞環境,人類最終害己害人。

瑞德里在專欄提到,人類消耗量其實不斷減少,他引用電動車發明家古多爾(Chris Goodall)在2011年發表的報告,指英國人使用的東西逐年減少。每名英國人每年消耗的資源,包括本土提煉的生物質(biomass,可用來製造燃料或工業原料)、金屬及化石燃料,由2000年的12.5公噸銳減至2017年的8.5公噸,減幅達三分之一,下滑速度跑贏人口增長,反映英國整體消耗量下跌。

瑞德里認為報告看似不合理,但只要看看家中設備,就會發覺言之有理。手機的運算能力媲美七十年代的電腦,可以取代相機、收音機、電筒、指南針、地圖、日曆、CD機、報紙及卡片。LED燈泡耗電量大減,用電僅及傳統白熾燈的四分之一。興建樓宇減用鋼筋,增加使用循環再造物料。辦公室電腦化,減少用紙。

雖然部分資源耗用量沒有下跌,但消耗增幅遜於預期。例如2000年水耗用量僅及七十年代預測的一半,減少用水並非因為人口下降,而是人類發明各式各樣科技,加強灌溉效率(灌溉是最浪費水的用途)。

以往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科技進步也是徒然,因為往往出現反效果,不減反增,人類改用慳電膽,反而長開燈泡。這出自耶方斯悖論(Jevons Paradox),由十九世紀英國經濟學家耶方斯(William S. Jevons),他提出技術進步可以提高天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但結果是對資源的需求不跌反升。

農地縮減 產量反增加

不過,瑞德里再引用麻省理工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麥卡菲(Andrew McAfee)來反駁耶方斯悖論,麥卡菲提出以少造多,人類步入「物質見頂」階段,儘管消耗增多,但企業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譬如慳電膽省電四分之一,儘管用戶長開燈泡,亮着更多電燈,但點燈時間絕不會延長4倍。

瑞德里表示,即使人口不斷攀升,糧食需求增加,顧客要求更優質的食品,由於農業效率大增,全球邁向「頂峰農地」(peak farmland)。就算農地面積縮減,基於農業產量提升,依然能滿足人類需求。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人類環境計劃主任奧蘇貝爾 (Jesse Ausubel)及其同僚在2012年提出,受惠於現代科技,就算目前耕地面積少於50年前逾65%,依然能生產同量的糧食。預計到2050年,能騰空出來的耕地面積相當於印度國土。

奧蘇貝爾在報告指出,幾乎所有重要的統計均顯示情況變得更好,用於耕種的耗水量減少。自1975年起用於耕作的取水量(water withdrawal)不變,同期粟米及大豆產量暴增3倍,小麥及薯仔產量分別提升60%及25%。跟70年前相比,目前每公頃耕地粟米產量多出5倍,薯仔等農作物情況亦然,就算農地縮水,仍能餵飽全球大量人口。

有趣的是,肥料使用量在1940年至1970年飆升,然後原地踏步,近年開始下滑。儘管肥料用量減少,農作物產量反而大增。所以奧蘇貝爾強調進入「頂峰農地」,就算全球耕地面積不變或減少,依然能滿足全球遞增的人口。

另一方面,過去50年森林及木林面積不斷擴大,難以想像美國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在1900年鮮有森林。雖然伐木、耕種、養畜等人類活動砍伐了大片森林,但飛越康涅狄格州及新英格蘭(New England)總看到茂盛的森林區,皆因用於燒柴的木材減少七成。儘管用紙量不變,用於造紙的木材改為砍自有效管理的森林。事實上,多種基本資源耗用量攀上頂峰後,過去10至20年開始下滑。

抗癌「妙藥」或將面世

此外,歐美等大部分發達地區空氣質素改善,許多發展中國家污染問題亦紓緩。過去50年美國人口劇增,國內生產總值(GDP)暴漲,但硫排放量減半。自1880年代以來,海豚首次棲息於曾經污染嚴重的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 城市化有弊亦有利,大量人口蝸居於細小地區,其他地區人口減少,野生動植物得以茁壯成長。

不過,奧蘇貝爾極度關注海洋生態及魚類數目。以科德角灣(Cape Cod)為例,鱈魚數目較200年前大幅減少。 因為眾多海域污染情況嚴重,筆者坦言不敢在部分亞洲國家吃本地魚,吞拿魚水銀超標絕非虛構。

新聞通訊Future Crunch專欄Good News經常報道醫療突破,近年受控、能治癒甚至被殲滅的疾病數目眾多。英國大部分被確診晚期黑色素瘤(Melanoma)的皮膚癌病人,在10年前只餘數月壽命,5年存活率為5%。由於出現新療法,目前5年存活率達52%,比率高於10年前超過10倍。

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一種新的囊腫性纖維化病(cystic fibrosis)混合藥物,據報藥效神奇,不僅可以紓緩癥狀, 而且能對付引發疾病的缺陷基因。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這類病人被斷定早逝,曾對應否上大學心大心細,現在他們應該籌劃退休大計。

肺炎在美國僅屬長者常見疾病,但其實是全球主要兒童殺手,在1990年代全球每年超過200萬名兒童死於這種頑疾。幸而近年療法改進,加上擴大種植疫苗計劃,目前兒童死亡病例銳減近三分之二。儘管肺炎死亡率仍然極高,近代療法已拯救了數以百萬計生命。

可怕的伊波拉病毒仍在肆虐,這種病毒曾殺死數以千計非洲人,外界曾憂慮通過機場散播全球,但目前已能治療。美國科學家發明一種新的三合一抗體雞尾酒療法,患者及早確診死亡率由70%降至6%。

在印度,瘧疾病例在2017年至2018年間銳減一半,患者死亡率下跌,歸功於向民眾提供蚊帳,並且改善療法。美國癌症協會亦指出,新藥出爐,手術技術躍進,加上診斷方式改善,導致肺癌死亡率下挫,美國錄得年內癌症死亡率最大跌幅。

近年筆者關注一間私人藥廠的發展,藥廠研發的「靈丹妙藥」能對抗所有癌症,目前處於第二階段臨床測試。所以筆者預期到2030年癌症不再是絕症,逆齡藥最遲在2020年代末或2030年代中期面世。

低軌道衞星接駁全球

科學家在浩瀚的太空也取得突破,自太空穿梭機在2011年退役後,美國太空總署(NASA)計劃再次送太空人到太空,目前NASA只能依靠俄羅斯載人火箭。數個國家計劃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當中NASA的探測器將接載小型直升機。

甚至私人企業也取得令人振奮的進展,快將接送旅客遨遊太空,英國富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旗下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及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轄下太空探險公司Blue Origin正進行後期測試。

然而,焦點落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及衞星初創企業OneWeb打造的低軌道衞星,把無線網絡接駁到整個地球。估計全球仍有一半人口未能享受可靠的互聯網服務,部分居於偏遠地區缺乏相關基建,或沒有企業願意投放資源鋪設設備。但這種新衞星將改變經濟面貌,Google高空網路氣球計劃也進度良好。跟全球接軌,聯繫數以十億計人,可從中發掘人才,覓得新構思,繼而取得更多科技突破,開拓新的市場,筆者預計到2030年將開啟這個新時代。

已故瑞典醫學教授羅斯林(Hans Rosling)在其名作《真確》(Factfulness),談到人類習慣黑白對立:正對邪、英雄鬥壞旦,甚至國家相爭。羅斯林認為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的「二分化直覺」,無疑非常簡單,但這意味將引發衝突,而人類往往不經細想就發生爭拗。記者深知此點,在敍述中把對立的人、觀點、組織等設定為雙方爆發衝突,記者正是說書人。

人類從一邊圍火,一邊聽說書人講故事中進化,彼此建立互信。人類依舊愛聽故事,但「說書人」一再複述衝突及負面事件,聽者受到感染,就會出現偏見,把新聞的觀點伸延到各處,出現「近因偏差」(recency bias,即認為最近發生的資訊是最重要,因此在判斷出現偏差)。

羅斯林在生前經常在TED大會演講,筆者最喜歡的標題為「如何更了解我們的世界」(How not to be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羅斯林展示出人類對周遭世界存有嚴重的負面偏見,假設事物較真相更加糟糕。

但實際上,由於食水供應改善,兒童夭折率大跌,世界各地人均壽命上升,大屠殺及戰爭受害者數目減少。在美國,罪案率下挫,過去100年自然災難罹難者數目銳減超過九成,過去25年死於空氣污染人數劇跌。迎接美好事物,努力化解問題,正是熬過2020年「災難歲月」之道。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