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2月27日

梁天卓 經濟3.0

2030年的政經預測

大家沒有看錯,筆者亦沒有寫錯,這並非來年而是10年後的經濟和政治預測 。雖然凱恩斯曾說:「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但是歷史的經驗是經濟學者在作出長遠的預測時(相對上)比短期預測要來得準繩。今日筆者嘗試挑戰,作出兩個經濟和政治上的預測。

人工智能前途無限

經濟預測:人工智能帶來過百萬「結構性失業」。筆者預測,未來10年將會有大量低技術勞工因工序自動化而失業。3年前,特朗普以「把工作從中國拿回來」(bring the jobs back from China)的競選承諾爆冷當選美國總統;今日特朗普向中國大打貿易戰,算是兌現當日的競選承諾。可是,有份轉投共和黨的州份的製造業失業問題仍然存在。其實在學術圈裏,大家早有共識偏向技術勞工的科技進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而不是貿易「不平衡」才是各類製造業勞工失業的主因,有研究指出自2000年以來,在美國有超過400萬的藍領職位因工序自動化而消失。

近年人工智能科技大行其道,從AlphaGo在圍棋界橫行無忌,到Google Assistant幫你打電話到餐廳預約幾可亂真,我們都可以見到人工智能科技的前途無限。在眾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當中,其中一樣對勞工市場「最大殺傷力」的可能是不少企業正努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早前跟一位到敝系探訪的同行談到他的Tesla電動車自動駕駛功能十分先進,他現在駕車已經差不多是九成時間不用接觸方向盤。當然,現時的自動駕駛技術未能代替職業司機,不過業內人士估計,未來十年這技術(加上5G的協助)將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根據統計,美國現在有約300萬的貨櫃車司機,而近年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的中國貨櫃車司機數目更高達接近3000萬(2018年的數字),他們平均年齡約50歲,平均學歷是高中以下,要他們在人到中年時作出「結構性轉型」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可以想像在自動駕駛技術完全成熟時,便是他們面臨長期失業之時(不少靈活而又有先見之明的年輕人已在進行這種「結構性轉型」,從他們轉做slash已可見一斑)。

面臨大量的「結構性失業」,政府可扮演什麼角色來緩衝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衝擊?面對人工智能這類偏向技術勞工的技術進步,收入不均甚至社會流動性減慢的問題都可能會日益嚴重,社會各界要求政府進行第二次分配的聲音只會愈來愈大。近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少「鬥地主」或「鋤強扶弱」的政策(如不少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主張的財產稅),要不是有嚴重逃稅問題就是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

趨向全民基本收入

我預測在眾多政策當中,近年漸為人熟悉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向。

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在他的政綱中,同樣以人工智能帶來的「結構性失業」來解釋為何他主張稱之為自由派息(Freedom Dividend):

In the next 12 years,1 out of 3 American workers are at risk of losing their jobs to new technologies-and unlike with previous waves of automation, this time new jobs will not appear quickly enough in large enough numbers to make up for it. To avoid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we're going to have to find a new solution, unlike anything we've done before. It all begins with the Freedom Dividend,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for all American adults, no strings attached-a foundation on which a stable, prosperous and just society can be built.

正如我所說,經濟學者的短期預測,很多時比「燈神」更「燈」,而歷史的經驗亦告訴我們理念上行得比時代更前的不一定就能帶領潮流,比人慢半拍拾人牙慧的反而能避免「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命運,所以我不敢說楊安澤會因為UBI的主張而成為來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事實上他現時在眾候選人民望排名只在第四名之後),但他或其他主張UBI的政治人物在10年後能否登上寶座,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