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0日

曾國平 經濟3.0

為什麼國際金融「鬼故」講之不盡?

欄友徐家健昨日講完香港樓市「囤積農地」的故事,今天我將眼光放到全球,講一些有關香港國際金融的故事。本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自然比較關注國際金融,只是這門學問既淺且難,淺在來來去去都是加加減減的算術,難在術語眾多容易混淆,加上相關數據很有限,於是各種「鬼故」廣泛流傳,或引起揣測恐慌,甚至製造幻想自high的效果。

三大「港爆」故事廣流傳

早在反修例衝突爆發之前,對沖基金創辦人巴斯(Kyle Bass)已唱淡港元,鼓勵投資者換美元避險。據他的分析,香港外滙儲備明顯不足,以IMF建議的方程式,算出香港所需的儲備約4萬億港元,超過了現時的外滙儲備幾千億元,香港明顯未能達標。隨着衝突愈演愈烈,巴斯繼續唱淡,預測本港外滙儲備不足愈來愈嚴重,聯繫滙率即將玩完。金管局守不住港元、放棄聯滙之說一向甚有市場,棄港元換美元亦不是什麼新建議,只是巴斯有點名氣,將此說法更加「發揚光大」。

與港元不保故事有關的,是本港走資情況嚴重的故事。傳媒不時報道銀行「內幕消息」,如某大戶將錢搬離香港、離岸戶口申請數字上升等。早前就有人引述「銀行界朋友」說,單單因為6月兩次大遊行,「香港富豪」就至少將100億美元資金轉到海外。最近連大行高盛也加入編劇行列,發表報告估計6月至8月或有高達40億美元的存款由香港流入新加坡。最近政府推行《禁蒙面法》,當然又有估計指此舉會令香港出現天文數字的走資,可謂離乾塘不遠矣。

更誇張的故事,是內地可以透過「港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掏空香港外滙儲備,甚至事情已經發生。早前滙控(00005)前行政總裁范寧突然宣布離任,就有講法指內地借用香港外滙儲備4000億美元至今未還,滙豐高層因而要退下來。

我已在其他文章中質疑這三個故事,細節無謂重複。今天想指出的是,故事除了有類似的元素(滙率、資金流及儲備),還有一個「鬼故」必備的條件:故事很難以事實推翻,又或可以將大量的可能性包含在內。

只要資金自由出入金融活動頻繁,存款數字自然經常大上大落,某月香港數字下跌,總可以找到某地數字上升,由此就可以「證明」本港資金流到某地了。若你真心相信金管局儲備被偷光之說,無論金管局提出什麼數字反駁,都可以解讀成陰謀一部分,只是用假數字去掩飾掏空儲備的真相而已。

江湖傳聞添金管局挑戰

國際金融「鬼故」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故事牽涉一些技術性、一般人難以明白的知識。例如要駁斥巴斯外滙儲備不足的講法,就要證明他有意無意誤用了IMF的方程式。要用數據推算香港實際的走資情況,又要搞清楚國際收支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拆解金管局儲備被掏空這個大膽的故事,也要明白「港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這個複雜安排。既然大家都一知半解,這些故事就可以講得更天馬行空,銀碼開得愈來愈大,災難就被描述得愈來愈恐怖。

對個人來說,誤信這些「鬼故」有什麼效果?是否要像對待鬼神一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若果純粹是聽聽故事,像八卦一下UFO傳聞之類,純粹娛樂無傷大雅;就如盼望樓市股市崩潰,期待「欣賞」別人傾家蕩產的一日,透過國際金融「鬼故」滿足「港爆」幻想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只將「鬼故」當成機會極低的潛在風險,用低成本方法為自己買個保險(如將閒錢轉作美元),也不失為審慎的投資策略。

最頭痛的還是金管局。理論上,若市民太易受謠言影響,相信各類江湖傳聞,對整體金融穩定有害無益,增加悲觀寓言自我實現的機會。面對各種國際金融「鬼故」,金管局總不能個個都出聲明澄清,但也不能置之不理。在這個人心惶惶的年代,如何有說服力地講一個正正常常的故事,是金管局不能不面對的嚴峻挑戰。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