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18日

廖群 華夏視野

從宏觀哲學與歷史視野看中國經濟

過去30餘年來,市場關於中國經濟的預測總是出錯。不斷地有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預測,並主導着市場。但30餘年來實際所發生的是,與這些預測正好相反,中國經濟非但沒有崩潰,反而愈戰愈強,規模已至世界第二,而且若按購買力平價已是世界第一。

為何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預測總是失靈,即系統性地失靈呢?既然是系統性地,那就不是在某個時點上對某個場景預測上的問題,而是預測方法論上的問題。這一預測方法論上的失靈,又在於預測家們缺乏宏觀、哲學與歷史的視野。

犯典型片面性錯誤

一是缺乏宏觀的視野。很多人往往根據微觀或局部的觀察來推斷宏觀或整體的形勢。如看見某些企業、某些行業、某些地區或某些人群出現問題便推斷整個經濟出現問題。但一個國家的經濟,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是由幾千萬家企業、幾百個行業、幾千個地區以及無數個人群所組成的,某些企業、行業、地區或人群表現不佳並不一定意味着整個國家的經濟表現不佳。

筆者經常聽到人說,去內地考察了某個地方,或訪問了某個企業,或見過某個行業的負責人,或遇到部分人,得知情況很差,於是接着就說中國經濟肯定要出問題。雖然宏觀是由微觀組成,全體是由局部組成,但就這麼容易從微觀推宏觀,或從局部推全體嗎?

實際情況卻是,儘管他們的這些微觀或局部觀察都有依據,但中國經濟並沒有出大的問題反而保持快速增長。可見這種推理是不對的,是犯了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錯誤。

這就相當於瞎子摸象,摸到肚子時說象是一堵牆,摸到腿時說大象是一墩柱子,摸到鼻子是說大象是一條粗蛇。這無疑都導致了誤判。要看清楚大象的真實面貌,不能通過局部地摸,而只有走到摸不到大象的較遠處宏觀地看,才會發現大象既不是一堵牆,也不是一墩柱子,更不是一條粗蛇。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更是如此,絕不能根據一些局部、微觀的觀察來下結論,而應站在更高處宏觀地觀察整個企業、行業、地區及人群的綜合表現。只有這樣才能看得清楚,才能對整個經濟的走勢作出可信的預測。缺乏宏觀的視野,是預測中國經濟時產生系統性失靈的首個方法論原因。

二是缺乏哲學的視野,也就是缺乏看問題要看本質的科學方法論。經濟是增長還是衰退或崩潰,要看經濟增長的本質表現如何。根據「新增長理論 」(New Growth Theory),經濟增長的本質是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而在現代經濟結構中二者結合的產物就是新興產業。與此相應,非本質部分是傳統的增長緩慢或衰退的產業。所以若一個經濟體新興產業崛起而傳統產業沒落,說明本質上是健康的,是在升級,而升級就意味着增長。

勞動力重質不重量

現階段中國經濟正是處於這樣一個新興產業崛起與經濟升級的階段。但一些預測家看到傳統產業在衰退就斷言中國經濟在衰退,而無視同時新興產業在崛起,就是犯了典型的沒有抓住事物本質的錯誤。又如,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別是新一代訊息技術興起並引領經濟的時代,勞動力的重要性愈來愈在於質量,即人力資本,而非數量,人力資本是本質部分,而勞動力數量是非本質部分。當前中國人口紅利在減少,勞動力增長速度減緩,很多人就驚呼這將造成中國勞動力短缺。

但看看除日本外的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紅利早已消失,哪個在擔憂勞動力短缺呢?不都是擔心失業率太高嗎?更何況,隨着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應用的逐步普及,人們還有必要擔憂勞動力數量增長減緩這一非本質性現象嗎?

三是缺乏歷史的視野。記得當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20餘年之時,就有預測家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到頭了,因為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是23年;高速增長了30餘年之時,又有預測家說中國的高速增長該結束了,因為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期是35年左右。但實際情況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40年並還在以6%以上的速度增長,說明這些預測都失靈了。

落後250年的回歸

究其原因,在於預測家們忽略了中國與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高速增長在歷史動力方面的差異。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動力是戰後復興,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動力是後殖民時代的興起,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動力是經歷了近250年落後捱打後向世界高峰的回歸。

麥迪遜 (Angus Maddison) 教授的研究表明,自公元元年至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的1700餘年時期內的大部分時間,中國經濟不但按規模也按人均都是稱雄全球,經漢、唐至宋到達頂峰,明、清雖處於下降趨勢,但直至15世紀才被西歐超越。只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後的近250年間,由於沒有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而大大落後以至捱打。

辛亥革命以來經過反覆的探索,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實現了起飛,且造就了人類歷史最大的經濟增長奇蹟。把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放在這樣的歷史大環境來審視,可以說是幾百年衰退後向世界高峰的回歸。既然是幾百年衰退後的回歸,其回歸期也將是百年等級的,應大大長於日本及四小龍等經濟體的復興或興起周期。

從這一歷史視角,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到達至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時是不會停止的;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是這一過程的一部分,今後幾十年的中高速增長將是其後續部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長於其他國家地區質疑了,也就不會輕言中國經濟崛起的結束了。

所以,預測中國經濟的走勢需要具備宏觀、哲學與歷史的視角。

作者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