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2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發動關稅戰 最終消費者受損

過去數周中美貿易戰峰迴路轉,曾經以為交鋒終告一段落,戰況卻突然惡化,預計爭拗終於結束,但翌日戰火又起。戰情令人困惑,市場因而大上大落,也影響企業投資意欲。最可悲之處是全球貿易體制問題叢生,眾多問題源自中國,必須撥亂反正,筆者對此大力支持,亦慶幸美國政府認真處理有關問題。但美國發動關稅戰只會適得其反,特朗普政府把焦點放在中美貿易逆差,更加完全走錯步。

筆者首先說說故事,話說一家中國企業從豬胰或人尿提煉出治療中風及其他疾病的藥物,這種藥物成本高昂,藥價十分昂貴,可在中國及歐洲發售,美國卻以不符合監管條例拒絕放行。

美國一間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擁有生產同類藥物的科技,毋須以豬胰或人尿為原料,而且成本更低,藥物更加安全。於是原本製藥的中國企業願意支付450萬美元,跟該間美國公司合作,條件是美國公司必須遵從某些指引,而且中國企業能以優惠價買藥,藥價只及本身製藥成本的一小部分。對美國公司來說,主要經銷商買下藥物,毋須自行建立銷售渠道,也屬划算。

美國公司花了一大筆錢,做足中國企業訂立的指引,依足合約的規定。不過,中國企業卻要求巡視美國公司的製藥過程及細胞株(cell line)技術,以證明生產合乎指引。基本上,此舉等同要求美國公司把知識產權乖乖奉上。只要中國企業了解有關技術,就毋須再跟美國公司合作。

美國公司向股東解釋合作告吹,皆因他們拒絕中國企業的要求,結果股價因此插水。中國企業早已預計事態發展,以為美國公司難逃倒閉下場,惟這次對方生存下來。

以上情況已成為常態,每年各行各業均遇到這類中國企業,所以美國及其他國家紛紛對中國企業侵犯知識產權作出反擊。而且中國企業不止取走研製新藥的技術,假如這種藥物能盡快引入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中風病人盡早獲得治療,每年數以萬計患者因而得救,而這僅是中國企業盜取知識產權所造成的小部分損失。

保護主義破壞全球經濟

不過,筆者早已表明保護主義是摧毀全球經濟的單一最大威脅。美國在2001年步入經濟衰退,外界呼籲當局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當時筆者指出,最具破壞力的經濟力量正是極端貿易保護主義。可惜政客對貿易保護主義蠢蠢欲試,迫使筆者一再撰文反對。總之,美國總統特朗普奉行保護貿易政策絕非新鮮事。

筆者在2007年寫道,國會的保護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希望通過貿易保護法案,向全球發動報復行動,以引爆貿易戰告終,重演1930年通過保護主義法案《斯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所引發的劇烈消極反應。

時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師羅奇(Stephen Roach)出席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聽證會,記下令人心寒的一幕。羅奇稱踏入聽證會,看到牆上掛上已故參議員斯穆特(Reed Smoot)的肖像,他曾經擔任金融委員會主席,推動《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全球推向經濟大蕭條的深淵。在聽證會之中,共和黨和民主黨推動通過法案,以懲罰中國導致中美貿易出現逆差。

筆者還記得,當時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uck Schumer)及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牽頭,雙雙憂慮中美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反映兩人對貿易逆差一無所知。其實貿易逆差並非問題所在,幸而國會最終未有通過法案,但筆者懷疑當時已埋下2008年經濟大衰退的種子。

理論上,各大政黨的政客均支持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的好處人人皆知,可是利益未能平均分配,成為問題癥結。只要世上存有主權國家,運送貨物得面對邊界障礙,跨越國境時遇到延誤。除非廢除國界,否則難以實踐真正的「自由貿易」,當然這類「自由貿易」也衍生其他問題。

所以各國互相進行貿易,必須制定公平且合理的貿易協議,並確保執行協議。這類協議條文複雜,所以磋商需時,並會引發爭拗及紛爭。但是,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證明,這類開放貿易確實可行。

可是當其中一個國家違背協議或只選擇性執行,將會引發種種問題。中國就是如此,筆者一再指出,中國能在數代之間由務農為主,一躍成為現代工業國,迅速打入全球發達經濟體系,在於美國及其他國家向華提供貿易優惠待遇。

美元恐失儲備貨幣地位

中國本應禮尚往來,卻沒有徹底執行或持久實施協議,並要求在華設廠的外資企業轉移技術,軟件程式碼、藥物新配方等各式各樣科技,通過各種渠道落入中資企業手上,中國政府從未出手制止。外國為此與中國進行談判,但一直徒勞無功。每次中國同意作出改變,總是未能貫徹實行。美國及其他西方民主國家任由中國開脫,僅因這類國家必須舉行大選。中國只須靜待外國改朝換代,下任領導人自有不同的優先考慮事項。

特朗普發現問題所在並試圖解決,本應記一功。可惜特朗普執意要「大獲全勝」,還接納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經濟學家」的餿主意。筆者知道納瓦羅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但已故保守派專欄作家巴克利(William Buckley)或者所言非虛,寧願從電話簿隨意找2000人治國,總好過交由哈佛大學教授統治。

筆者覺得特朗普執着於貿易赤字,視之為計分卡(scorecard),認為美國從中國買入更多的貨品,代表美國輸了。但是,貿易並非如此,而是雙方各取所需,中國可賺取現金,美國則以合理的價錢買到有用貨品。

加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國以美元結賬,中國或外國貿易夥伴利用收到的美元收購美債等美國資產,對美國經濟極度重要。否則美國必須大幅調低利率,美元滙價大幅向下,美國儲蓄者必須為政府整體債務埋單,但單憑整體儲蓄根本不足以買下全部國債。

只要其他國家願意收取美元,即使美國貿易赤字嚴重,也毋須憂慮引發嚴峻的經濟問題。前法國財政部長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留下一句金句:美國因為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獲得「囂張特權」。

事實上,若果官方貨幣屬於世界主要儲備貨幣,該國有責任錄得貿易赤字,以便其他國家擁有足夠儲備貨幣進行貿易。

南美國家無法擁有這類特權,歐洲及日本享有局部特權,中國致力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惟仍需努力。假如美國取得貿易順差,美元將失去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

而且消滅貿易赤字也並非易事,網誌The Econtrarian總裁卡斯里爾(Paul Kasriel)近日撰文指出,特朗普向中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以收窄中美貿易逆差,其關稅政策看來管用。截至2018年12月底的12個月間,中美貿易逆差攀上新高,逆差逾4195億美元。但截至2019年6月底的12個月間,貿易逆差收窄至4007億美元。特朗普希望中美貿易逆差收縮,迄今如願以償。

卡斯里爾認為,特朗普深信美國與中國收窄貿易逆差之餘,也要跟其他國家縮窄差距,才合乎美國最大利益,但此點卻大失所望。雖然近月中美貿易逆差收窄,美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卻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6月底的12個月間,逆差達破紀錄的8860億美元。特朗普向一個國家加徵關稅以收窄雙邊貿易逆差,但與此同時,跟其他國家的差距卻一再擴大,十足十打鼴鼠遊戲(Whack-a-Mole,指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華府退出TPP犯下大錯

可是貿易逆差並非問題所在,即使認定此為問題源頭,只要政府一再錄得龐大兼日益增長的財政赤字,就算付諸於關稅戰,也難以化解問題。既然民主黨或共和黨均無意迫使政府達到收支平衡,美國跟中國及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只會不斷擴大。

美國用錯「武器」解決問題,反而自損經濟。筆者相信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下令美國正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犯下大錯。TPP成員國合組龐大的自由貿易區抗衡中國,筆者認為此舉至少能迫使中國更有誠意商討貿易協議。TPP存有缺陷,但問題能夠修補。對美國最有利的情況是,美資企業可繞過中國另覓供應鍵。

TPP成員國向前看,以更加優惠條款進行交易。幸虧簽署TPP,日本逐漸從加拿大進口糧食,代替美國貨。不過,納瓦羅對此不在意,早已靠攏保護主義的特朗普也大表贊同,納瓦羅與特朗普雙劍合璧,為美國經濟帶來災難。

過去5個月,筆者一再指出美國改革稅制,納稅人平均減稅900美元,但關稅戰將「蠶食」當中800美元,幾乎抵消減稅優惠,摩根大通(JP Morgan)近日得出類似結論。

美國花掉兩年時間挖洞去中國(Dig a hole to China,意指把事情愈弄愈糟),將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填坑」?打贏貿易戰非易事。

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問題嚴重,缺乏公平競爭環境,政府向企業提供補貼,奉獻重商主義政府,美國應否反擊?筆者大表贊成,但必須逐一對付侵犯知識產權或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條的中資企業,禁止這類企業在美國做生意或廢除其銀行特權。WTO應把中國列為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只要看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圖片,足以證明中國已經崛起。

關稅戰手段損及美國消費者利益,中國不會支付新徵的關稅,任何經濟學家(除了納瓦羅)均心知肚明。美國應強硬對待中國嗎?筆者瞓身支持,但不要交給美國百姓埋單。如果美國要在關稅戰鬥一鬥,就不應把槍頭指向自己。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