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1日

John Rekenthaler 通識ETF

追逐泡沫尋找高回報

2017年初,彭博編輯Joe Wiesenthal在Twitter寫道:「一隻好的ETF,應懂得挑選被記者指存在泡沫的公司或市場,然後持有其長倉。」投資公司GAM的投資組合經理Paul McNamara按這個準則,打造了一個被人投以奇怪目光的模擬組合,其中包括Tesla(TSLA)及Netflix(NFLX)、Bitcoin基金、長期債券、中國房地產信託基金及沽空美股波幅的交易所買賣票據。

模擬組合回報可觀

在2017年,上述泡沫組合勁升80%,但翌年卻下跌23%(其沽空美股波幅的票據,虧蝕超過90%後清盤),而在今年首5個月反彈17%。儘管當中有些大幅波動,以此計算,其年度化回報率仍在25%以上(筆者沒有該投資組合的正式成立日期,恕未能準確計算)。

媒體一向尋根究柢,即使是同行也不會放過。CCN的Mark Emem這樣寫道:「要是泡沫組合有任何用處,無非就是證明主流媒體大多誤判某些估值過高的資產罷了。」ForexTV.com則說:「這就是當媒體警告有泡沫,但你仍然買入該等資產的情況。」彭博的Matt Levine問道:「我沒有冒犯的意思,但媒體為什麼要推薦此等東西?」

其實,以上的描述並不真確。媒體不會編造這些論點,他們當然也不會建立中國房地產交易的紀錄。這些「泡沫」無非是來自交易員及投資組合經理,泡沫指數的創造者McNamara坦言:「瘋子才在這裏買東西。」

「買入及持有」非必賺

這就帶出一個問題:顛覆專家的建議,是否就有利可圖?

單靠「買入及持有」的策略似乎並不可取。過去30年,最著名的泡沫包括:

.1980年代的日本;

.1990年代的新時代;

.2010年代的長期債券。

200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是令人惋惜的,但幾乎完全錯失時機。加密貨幣或許亦可列入這份名單,但大部分質疑的聲音直至2017年底才出現,而當時比特幣價格與目前大致相若。

日本股市經歷40年的困局期;新時代股票在新千禧年甫開始就跌落谷底,其後儘管出現反彈,仍需要15年時間才能趕上美股的其他範疇。長期債券雖未如預期般爆破,但也沒有什麼利潤可言。

買入專業人士強烈建議沽售的資產,這種策略不易跟從,因為對於因應數據行事的人來說,若資產存在明顯的泡沫,實際上令人難有買入的意欲。日本國家電話公用事業的市盈率高達60倍,其股價充其量只能原地踏步。

這些公司不會迅速增長,而按股價計算,收益率不足2%。同樣,新時代企業相對成熟,市盈率逾100倍,但美國國債收益率僅為2.5%。

然而「缺乏吸引力」和「風險逼近」之間是有區別的。一方面,我們很難確認某些貴價資產只有零至中等增長率,因而買入這些資產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預測某些資產將面臨末日難度更高。

若投資者在1986年買入日本股票並計劃長期持有,投資回報就頗為遜色。而投資者打算買入後持有12個月,並計劃在市場持續強勢時維持持倉,一旦市場急挫就賣出,那麼他們會在首4年見到資產價值上升,但到了第五年就錄得巨額虧損,平倉後的年度化回報可達12.7%。對新時代股票採用類似策略,利潤應該更豐厚。

有此發現並不稀奇,畢竟「泡沫」是「擁有價格上漲動力的投資項目」的另一說法,有價格上漲動力的投資項目,擁有非常長久的成功往績。曾經有一項跨越超過200年時間、覆蓋16個國家或地區的68種資產類別的大型投資行為研究,其結論是,價格動力是作者評估24個因素中最重大的原因。

在時間的推移、不同資產類型及國家,價格動力具備最大的持久性。

因此,有理由相信,買賣「泡沫」投資可能具有成效,但其能否改善其他動力策略則是另一回事。此方法的波動性必然較高,其額外的波動性或可帶來更大的回報,不過這並非定律,甚至可能無從稽考。

McNamara寫道,他的泡沫指數來自一個「假想信封的背頁」,而非「實際的投資方法」。若想在其概念加入嚴謹內容,期望透過明確的規則建立投資組合,這做法相當困難,或許永遠不能成事。

須承擔巨大風險

雙方在各自的方式上都是正確的,主流投資界正如其信徒、媒體所說的那樣,善於識別種種不尋常的情況,用McNamara的話說,即當市場估值由「充滿熱情的笨蛋」而非「冷靜的數學」決定的時候。然而,在這些估值為「泡沫」時,投資者暗示其所知的比實際還要多。有評論指這些泡沫未必立即消失,甚至絲毫不會減退,這個觀點亦很正確。

若緊隨價格動力的趨勢,或許利潤也會被冠以「泡沫」的標籤。假使這種基金存在,我不會買入,但亦不會責難這種做法,因為部分人理解投資背後的邏輯,亦作好接受承擔巨大風險的準備。我沒有聽過比「買入投資泡沫」更古怪的建議,但比這更糟糕的想法倒也聽過。

作者為Morningstar研究部副總監。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對ETF的觀點。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