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1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Libra損及收益 政府銀行拒撐

筆者正撰寫預測未來的新書,突然想到一點:究竟將來會使用哪種貨幣?答案看來明顯不過,就是美元、日圓、歐羅等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大家使用這類貨幣習以為常,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還存有其他貨幣。有人認為法定貨幣來而復去,黃金才是永恒,目前也有人追捧比特幣,可是難以使用黃金或比特幣購買雜貨。在5年前,筆者預計最終出現一種由商品支持、有望成為未來貨幣的加密貨幣。數種加密貨幣本來有潛質用作未來貨幣,可惜基於各種原因難以成事。最近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FB)宣布計劃推出虛擬貨幣Libra,或能解決加密貨幣衍生的部分問題。但Libra仍在構思階段,筆者認為未是擔正時候。Libra可能在新的貨幣體系佔一席位,卻必須面對漫長戰爭,面臨各方勢力阻止。本周信函並非抬高或貶低Libra,僅談談未來交易機制。

筆者幾乎能在世界各地使用手上的電子貨幣:信用卡,很多人則改用手機支付。在部分店舖,顧客拿起想買的貨品就可以離場,人臉識別技術能辨認顧客,把賬單記入賬戶。雖然顧客仍需使用貨幣結算,但交易「在幕後」進行。Libra有趣兼值得討論之處,正是可望減少「幕後」的摩擦。

根據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的教材模型,經濟摩擦(perfect competition)阻止市場運作,路程、限制式監管及不完全資訊(imperfect information),這些有形或無形因素迫使消費者支付額外費用。

曾幾何時前往歐洲旅行,把美元兌換成英鎊、法郎或里拉,必須繳交10%或以上手續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Kinshasa),大媽坐在城內某一角落,樂於替旅客把美元、瑞郎等貨幣兌換成當地貨幣,這類國際滙率系統產生眾多摩擦。

區塊鏈確保交易暢順

區塊鏈被賦予厚望,皆因這種科技可望減少滙率系統的摩擦,確保所有交易暢順有序。目前數以百計企業試圖把區塊鏈科技應用在各行各業,一切已經起步。Libra就如科技人所指的蒸汽波(vaporwave),可供出售產品仍未存在,只得產品名稱、構思及資金。當筆者預計Libra這類貨幣出現時,FB不在心目中的搞手名單上,其實應該榜上有名。

雖然Libra出自本身構思,但FB明顯關注公眾質疑公司的誠信,所以拉攏財團管理有關計劃。所謂的「Libra聯盟」共有28個創辦成員,大部分屬於支付處理公司、科技及電訊供應商、風險投資經理及少數非牟利機構,FB以新子公司數碼錢包Calibra作為代表。

筆者首先留意大型銀行缺席,承認未明箇中原因前,對此大為愕然。皆因一直認定必須由大行出馬,加上政府監管機構監察,主要電子貨幣才能面世。不過,筆者其後發現信用卡公司Mastercard及Visa是聯盟成員,PayPal等金融支付系統也加盟,一切茅塞頓開。

有別於比特幣,「礦工」不能通過解決複雜數學難題來開採Libra。Libra獲一籃子金融資產支持,聯盟聲稱當中包括多種法定貨幣、政府國債及類似的短期債券,所有金融資產將撥入Libra儲備資產(Libra Reserve)。雖然Libra儲備資產價值隨滙率波動,但波幅不大(或聯盟希望如此)。

換言之,Libra類似所謂的穩定貨幣(stablecoin)。穩定貨幣專為發揮區塊鏈科技優勢而設,並跟傳統的低波動資產掛鈎。目前最主要的穩定貨幣是Tether,Tether看來管用卻存有問題,就是外界怎知道儲備資產真的存在?換句話說,公眾必須對Tether信心十足,可惜FB看來未能贏取公眾信任。Mastercard或Visa又怎樣?大部分人手持這兩間公司發行的信用卡,投下信心一票。

問題在於FB會把用戶數據用於意想不到的地方,假如FB事前徵求用戶同意,相信大部人永遠不會贊同。更遑論賺大錢的大企業看來存有保安漏洞,未能安穩地保護用戶數據,而且企業外洩用戶資料早已證明不是一時犯錯。FB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業時,以「快速行動、打破陳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為核心價值。這屬於FB的企業文化,即使朱克伯格有意改變也絕非易事,況且未知他是否願意求變。雖然朱克伯格擺出姿態,強調Libra顧客資料跟FB社交網絡分開處理,但筆者未能肯定此舉是否打動公眾,更別提全球政客及監管機構對Libra的疑慮。

吸納「地下錢」助長罪行

Libra可能面對更嚴峻挑戰,就是大部分「無銀行賬戶」(unbanked)經濟喜歡躲在暗角,不想見光。犯罪分子利用現金或加密貨幣來瞞稅、詐騙、犯罪或策劃恐襲,FB重申不希望Libra助長這類罪行,但如何能喊停?

監管機構強迫銀行業採取「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制度,客戶開戶必須表明身份,銀行發現客戶任何可疑活動必須滙報監管機構。對守法的企業及投資者,確認客戶身份屬痛苦程序,卻必須實行。

雖然歐美監管機構對Libra的管制要求,可能不及銀行業那麼嚴格,但必定實施局部監管,不會讓Libra變得像比特幣那麼「無枉管」。

FB存有數以百萬計假賬號,這批假賬號從事各類可疑活動,為FB帶來源源不絕收入。雖然FB聲稱加強審核用戶內容,誠意卻仍然存疑。

所以Libra從FB「遺傳」的DNA包括:第一,蒐集大量用戶數據;第二,其準確性毋須憂慮太多;第三,利用用戶數據賺錢。以上3點,跟Libra運作方式並不一致。

即使Libra做足各國政府的監管要求,依然手持用戶資產、花費習慣、旅遊使費等大量敏感的私人資料。大眾會否相信Libra不會把數據交給FB?認為Libra及FB能捍衞黑客入侵?保安精密的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投資數以十億美元計資金保障網絡安全,依然難防黑客。Libra肯如此大手筆投資於保安嗎?那麼錢從哪裏來?

Libra有意把資產「浮動」來賺取收入。理論上,用戶把手上的美元或歐羅兌換成Libra,Libra就會把錢轉化為一籃子貨幣、銀行資產等等。Libra依賴食息為生,不會回饋用戶,亦不會利用用戶資料獲利。

不過,一籃子貨幣或呈波動。財經諮詢服務公司Gavekal利用圖表【圖】,比較美元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設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SDR)的穩定程度,結果發現還是美元較為穩陣,甚至印度盧比等貨幣也錄得類似結果。不過,身處委內瑞拉,Libra就是及時雨。

既然Libra不會派息,未必能保住價值,如何有「誘因」吸引筆者投資於此?當然Mastercard提供使用Libra交易的信用卡,保證能減少經濟摩擦,筆者樂於接受。Mastercard Libra信用卡是否好使好用,自有用家在Twitter撰寫評語。

美元繳稅付薪難替代

參與Libra項目的企業當然希望馬到功成,不想資金及聲譽受損。假如Libra規模愈發愈大,任何舉動將牽一髮而動全身。試想想,一大筆錢透過現鈔、比特幣及其他地下渠道流通各處,由於這筆錢不是存於銀行,銀行不能把錢借出。如果Libra成功吸納這類資金,筆者假設規模逾5000億美元,這筆錢將撥入Libra儲備資產,用來買入政府國債等低風險資產。

當大筆新資金決定入市,短期利率怎麼樣?當然是利率下滑。目前日本及大部分歐洲國家實施負利率政策,總值13.7萬億美元政府國債支付負利率,加上美國國債孳息率跌至接近零厘,若果Libra成功把「地下錢」引入銀行體系,短期利率勢必進一步下調,波及銀行業,尤其歐洲銀行將如履薄冰,這也是美國終會實施零息政策(NIRP)的原因。

或許這解釋了為何銀行無意支持Libra,皆因整個構思禍害無窮。雖然銀行喜歡存款,卻不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民主黨及共和黨議員對Libra即時反感,當然罪魁禍首是FB,富影響力的銀行大班向議員陳述利弊,也火上加油。

此外,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快將察覺區塊鏈貨幣影響鑄幣稅(seigniorage)收入,比特幣未成氣勢,預計Libra難逃他們法眼。

參眾兩院兩周前召開Libra聽證會,筆者認為FB管理層表現麻麻,製造更多問題多於解答問題。最搞鬼一點是管理層希望瑞士監管Libra,卻從未跟瑞士官員討論此事。瑞士奉行負利率政策,FB果然一貫「快速行動、打破陳規」作風。

不過,筆者認為美國政府快將發行的國債數量,可能足以吸納Libra「釋放」的資金,皆因當局認為政府開支攀升根本不成問題。白宮與國會領袖達成政府開支預算協議,雖然避過政府停擺,卻以繼續錄得萬億赤字作為代價。一旦經濟衰退來襲,後果無法預料。

所以Libra前路艱辛,只是既然法定貨幣未盡人意,到底哪種貨幣運作更好?筆者依然認為設計完善、獲嚴格監管兼由商品支持的加密貨幣才是王道。只是這種貨幣必須獲政府開綠燈,才能管用。例如在美國,國家稅務局(IRS)視比特幣為「投資」,在買入至賣出的時間內,只要幣值有所改變,就列為資本收益或虧損,必須報稅。Libra可能面臨同一問題,但統計使用Libra購買的每杯咖啡,實在是苦差。

此外,IRS只收取美元,納稅人必須確保手持足夠美元繳稅。同樣地,政府以美元支付數以百萬計公務員及承包商的酬勞,也用美元發放社會保障及其他福利。大部分經濟不會使用Libra作為替代貨幣,將進一步限制其增長。

當然種種障礙終會一一倒下,卻不會在明天一掃而空,筆者預計未來10年湧現大量貨幣實驗,新貨幣將會來臨。不過,筆者不會押注於Libra慘敗,即使不想私隱落在FB手上,數以億計千禧世代並不介意,而且多間大型銀行已經埋首於區塊鏈加密貨幣。

所以FB只是打響頭炮,為銀行開荒測試監管水溫。FB能否喝得頭啖湯?實在難以預料,還記得FB老對手MySpace嗎?有時遲來先上岸,只是哪位巨頭最終成為大贏家,對你與我分別不大,大家只想減少經濟摩擦,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愈快愈好。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