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1日

THE LEX COLUMN

碳排放成公敵 BP「提煉」魚糧

大企業着重科研發展,部分巨頭設有龐大科學家團隊駐場;也有巨擘喜歡聘用點子多多的管理層,以提供源源不絕的新意念。石油巨擘屬於前者,勝在現金充沛兼財政穩健,即使招攬大批科學家,押注在奇特的科研項目,仍能承擔風險。所以英國石油(BP)上周四宣布向美國科技飼養公司Calysta注資3000萬美元,從天然氣「提煉」魚糧。

Calysta以三藩市為總部,專門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炮製魚粉及豆粕替代品,銳意大規模生產可持續動物飼料,絕非製造普通金魚糧食那麼「小兒科」。為了滿足人類口腹之欲,全球水產養殖市場必須按年增長9.9%。Calysta首項挑戰是滿足水產養殖市場需求之餘,毋須佔用農田及浪費水源。

動物飼料市場規模龐大,國際飼料工業總會(IFIF)估計2016年全球整體收入約4000億美元。 Calysta打算改用大豆作為飼料原料,用來養殖魚和蝦。預計這類飼料需求將不斷攀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到2050年,水產飼料蛋白源產量必須增加近一倍。

Calysta與BP合作,可謂一家便宜兩家着。 Calysta將使用BP的天然氣來「餵養」細菌,然後利用細菌生產飼料蛋白源,過程採用了逆向工程,把微生物加入生物廢物(biowaste)散發氣體的原理逆轉。對BP來說,這項投資只算小本經營,卻反映石油巨擘長遠面對的窘境。

化石燃料需求將達到頂點,然後由盛轉衰,能源巨擘必須為此兩手準備。在歐洲,荷蘭皇家蜆殼(Royal Dutch Shell)、道達爾(Total)及Equinor推出風險投資計劃,當中大部分專注投資於再生能源或石油相關企業。蜆殼旗下Shell Ventures隸屬於新能源業務New Energies,計劃直到2020年,每年獲注資10億至20億美元。

BP利用天然氣「提煉」造魚糧,或遭嘲笑倒錢落海。但是全球日漸視碳排放為「公敵」,BP等能源巨擘別無選擇,只能作出新嘗試。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