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4日

王良享 良言共享

美國仍緊盯人民幣滙率

美國財政部於上周三發表了半年一次的「貨幣操控國報告」,其實此報告全名為「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宏觀經濟及外滙政策」(Macroeconomic and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of Major Trading Partners of the United States);根據1988年貿易與競爭力綜合法案及2015年貿易促進與執行法案,美國財政部每年須於4月份與10月份向國會提交上述報告,目的在於監察各主要貿易夥伴是否有控操自己國家的貨幣(兌美元),以達到在國際貿易不公平競爭之目的。

過去幾年,市場都頗為重視此報告,因為美國經常威脅中國,若發現中國有蓄意不讓人民幣升值,則美國將對中國實施懲罰性關稅。

政治大氣候凌駕經濟

不過,自從總統特朗普於去年在無證據證實中國是貨幣操控國下,單方面宣布對中國進口實施10%至25%的關稅後,在貿易範疇內,此報告似乎已失去其實質意義,因此縱使今次在貨幣操控的定義上有所改變,以及增加了幾個國家列入觀察名單,都沒有立刻對滙市造成重大波動。但筆者認為,此報告仍不應被忽視。

今年的第一個報告本應於4月份出爐,外電引述知情人士稱,因為美國財政部把與美國一年內貿易額達到400億美元的國家都包括在審查名單當中,令名單上國家增至21個,並對這些國家是否有操控滙率的3個定義中的兩個作出更嚴格的修改:其一,蓄意干預滙市的「違規」準則,從12個月內有8個月曾經進行干預,縮窄至12個月內有6個月曾作干預;另一方面,國家的經常賬盈餘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3%下調至2%。

美國此舉造成列入觀察名單的國家數目增至9個,分別為原本已經在名單內的中國、德國、日本、瑞士,以及新加入的意大利、愛爾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5國。

不過,會否直接引致懲罰性關稅則不可一概而論,尤其是在當前美國政治超越經濟的大氣候底下。

歐羅弱難脫干預嫌疑

印度及南韓這兩個原本在觀察名單內的國家,在今次的報告中幸運地被剔除。南韓被剔出觀察名單的原因是,該國央行被認為在2018年有在市場買入韓圜支持其滙價,而且南韓對美國的貿易盈餘已跌至警戒線的200億美元以下,2018年為180億美元。

印度被剔出名單的理由是該國在2018年裏,不只沒有擋着印度盧比不讓其升值,反而沽出外滙儲備資產相當於GDP的1.7%以支持盧比滙價;再者,印度的經常賬並非盈餘,而是赤字,佔GDP的2.4%。

上述兩國被剔出觀察名單,卻並非等於高枕無憂,印度於上周五正式被特朗普政府從「普惠制待遇」的名單中除名,換言之,印度從6月5日開始,必須就約56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貨品付稅。特朗普此舉說明美國除此報告外,仍可因無對等交易的貿易政策,對任何國家徵收關稅。

美國財政部今次加入幾個東南亞國家及歐洲國家到觀察名單內,舉動似是對各國一視同仁,但其用意很明顯,即人民幣和歐羅已不應再貶。在今次調整後,觀察名單其實只有3類,其一是對美國貿易順差高的亞洲大國,即中國與日本,然而,中日之間亦有不同待遇,日本如果在作出干預之前獲美國肯首,可免被罰。

第二類國家是歐洲出口造得出色的國家,慣例中有德國此進步工業國和瑞士這個出口具特色的國家,今次則加入了意大利與愛爾蘭這兩個在歐債危機後着意令出口復甦的國家,這4個國家中,3個屬於歐羅區,可見將來若歐洲央行再加大量寬,或以擴大負利率等方法保持復甦勢頭,間接令歐羅貶值的話,可能仍脫不了「干預」嫌疑,看來美國對歐羅過去一年的弱勢是不滿了。

提示越南 新加坡湊數

今次在觀察名單中加入了3個東南亞國家,看似是對中國交代報告並非針對人民幣,其實不然。報告中清楚說明,越南在3個規定中都超標:2018年對美國順差已有400億美元,而經常賬順差亦達GDP的5%,央行淨外滙是買入,即賣出越南盾阻其升值。不過,美國認為越南「誠實」地交代了外滙干預,鑑於其外滙儲備仍然極少,只提示越南將來要放寬滙率干預。

至於新加坡,因其經常賬順差佔GDP比例為全球數一數二,達17.9%,而且間接外滙干預,故雖然2018年對美國錄得貿易逆差為60億美元,仍被列入觀察名單。

可是,美國財政部亦明白,新加坡因為沒有主動式貨幣政策,而是通過滙價調整國家通脹水平,況且新加坡已經宣布將於2020年開始,公開交代外滙儲備買賣詳情,今次新加坡元的加入,應該只是權充湊個數而已。

綜合上周三至周五美國財政部與商務部的動作,有以下兩個啟示:由於受財政部檢視國家與美國的貿易量接近80%,美國財政部等於向大小國家宣布,美元再不可走強。但過得了財政部此關,如美國認為貿易仍不對等,關稅的威脅仍不可除。

關稅顧名思義是種稅,分別只在於誰支付,以及貨物或勞務的可替代性。因此,環球通脹仍會上升。此兩個發展共同指向的方向是,美國國庫債實在已經太貴,不宜再追買了。

作者為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並為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會員事務委員會委員。他曾任職多家投資銀行。他隔周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心得。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