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24日

梁天卓 經濟3.0

醫療市場存在資訊不平等嗎?

說過了,香港醫療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大量數據顯示,相比起其他先進國家,現時香港的醫護人員供應嚴重不足。簡單的需求定律告訴我們醫療服務價格必然高昂,於是沒有錢的中下階層要在公立醫院大排長龍,有錢的中上階層則要在私立醫院付出高昂價錢。

很明顯,要解決供求失衡問題最佳辦法是從供應着手。增加本地醫護人員培訓是長遠的政策,短期內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引入海外醫生。

可是,不少人擔心大量引入海外醫生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病人不懂如何分辨優劣,於是整個醫療市場就會失效。理論上訊息不對稱會令市場完全失效,正如二手車市場的確有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但現實是我們沒有見過「完全失效」的二手市場。這是因為買賣雙方都有人盡力提供資訊,在互聯網上不是有很多賣家評分機制嗎?

評分平台達致雙贏

有KOL提到,醫療跟街市買菜不同,街市買菜呃秤、賣爛生果,正常人可以區分,除非是快閃攤檔,否則長遠來說要賣爛生果必須減價求售。不過,在醫療市場,市民身體不適有時原因不明,尤其人老機器壞,容易百病纏身,有些沒有很明顯的病徵,找了幾個醫生看也不知病因。

此外,病人不知道有幾多種治療方法、治療的利弊,以及治療的成功機率。於是,有行業學會、監管機構把關,維持行內專業水平是有必要的。

我不否認在資訊的問題上,看病和買生果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

老實說,誰不緊張自己或親人的身體狀況?病人獲得一定資訊後,自然懂得分辨優劣。買生果我不知道有沒有評分網站,美國有許多網站為醫生評分,其中Yelp和HealthGrades等的網站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有研究指出,Yelp的評分與很多客觀量度醫院、醫生質素的指標相符,證明網上評分平台除了在買、生果二手車的市場,亦可以在醫療市場有效運作【註】。

另外,有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病人尋找新的醫生時會利用這些評分網站,亦有調查發現有八成病人傾向相信網上評分多於朋友介紹。

市場除了有機制協助病人分辨醫生的優劣,這些機制更有助提高市場的競爭。有研究發現,許多病人相信醫療評分網站,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會留意這些網站的評分。雖然調查發現這會增加他們的壓力,但同時能夠明白病人的需要,提升他們的服務質素。

免試醫生不必然次貨

有為民請命的醫生最近在報章撰文指免試執業萬萬不可,因為屆時有能者就會到新加坡等地應徵,不介意考試的就會到英美、澳紐、加拿大考取資格行醫。剩下來,迫於無奈前來香港這個「熱廚房」應徵的,絕大部分是那些既不合水平又害怕考試、世界各國都不取的次貨。

我不是否定醫委會透過專業知識篩選醫生,我亦不否定海外醫生要在資格試合格才能在本港執業。不過,邏輯上即使免卻考試,選擇到香港執業的也不一定是次貨。

例如美國有名校近年不用補考的學生申報SAT的成績,但那些學校的學生質素並沒有大幅倒退。

現時的資格試能否正確地篩選合適的醫生是一個疑問。一方面,我不知道有什麼考試能評核醫生的醫德;另一方面,考試的內容與他們執業的經驗可以毫不相干。港大醫學院副院長風濕病學專家劉澤星醫生說過︰「我考都會肥佬啦,我點會仲記得兒科及婦產科。」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註:Bardach, N.S., R.A. Penaloza, W. H. Boscardin, and R. A. Dudley (2012)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Website Ratings and Traditional Hospital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USA, BMJ Quality & Safety, 22(3) pp. 194-202.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