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4月6日

陳騫彤 黃文萱 社創群英

社會創新解決居住問題

要說困擾香港的最大問題,想必大家都會回答是住屋問題。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發表的《2019年全球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指出,香港已經連續第九年成為全球樓價最「惡頂」的地方,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進一步惡化,由2017年的19.4倍上升至20.9倍,即要不吃、不喝、不消費20.9年才能「上樓」,再次打破該調查歷來最高水平。我們如何可以透過社會創新的方法,去解決這個令香港人茶飯不思的問題?以下有3個來自美國、台灣及香港的例子,分別透過投資、共居及設計的方法,或值得我們再加以想像。

朱仔助矽谷教師抗高樓價

在美國三藩市大灣區,矽谷崛起令灣區住屋成本大大提升。雖然產業大多傾向科技,但灣區仍然有許多學校,當中教師流動率太高,學校必須不斷重新僱用員工而影響教育品質,教師生存處境相當困難。三藩市聖馬特奧縣房價中位數要110萬美元,年漲幅5.3%,且住房供給遠遠不足,過去7年聖馬特奧縣增加5.4萬個新職位,但新增住房只有2148戶。

社交網站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雄霸矽谷,身家超過200億美元,但他同時看到矽谷的住屋問題。朱克伯格與太太一起創辦的基金會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CZI)手握450億美元資金,計劃投入500萬美元給一家新創貸款公司Landed。

Landed的營運模式是幫申請人支付自備首期兩成,不需任何利息,申請人也不需要支付中介費,當30年過去房屋要賣出,或是買家自己要買回其他所有權,Landed對支付的部分承擔最多5%的漲跌空間,假設長期房屋看漲,對交易雙方是雙贏局面。Landed執行長說:「幫人實現買房夢想必須透過多種途徑,Landed提供的首期模式支持優秀教育工作者留在該地區,並讓他們更容易在該地區建立成功的職業生涯。」

台生改造空屋為共居公寓

在台灣,年輕人同樣買不起樓,但房屋空置率亦很高。「根據台北低度用電的數據統計,2016年大概有6萬戶的空屋。為什麼有這麼多空屋?因為台北的租金報酬率超級低!」台灣玖樓共生公寓創辦人柯伯麟表示,這些數量龐大的空置房屋主要由長者持有,年輕時買房容易,老了無人住卻沒有心力打理。

意念由柯伯麟與同學合租位於9樓的公寓演變而來,於2013年他們嘗試把家裏變成一個半公共空間,取名「玖樓」,後來身邊開始有朋友問,「台北還有沒有像這樣的空間出租?」於是2015年開始,他們便決定複製這個模式,改造更多的類似的「共生公寓」,從接觸老房東開始,說服他們把閒置房子交給玖樓團隊;裝修成本由房東支付,公寓由玖樓營運和管理,所得租金八成歸房東,其餘給玖樓。

至於香港,土地問題不用再多強調,香港設計師羅發禮(James Law)有見香港住屋長期短缺,他打破傳統概念,設計出一個全新的建築概念──「水管屋」(OPod)。每個單位面積約100至150呎,可供一至兩人居住,以解決香港住屋問題。

港設計師破傳統研水管屋

James從事建築業多年,有天經過地盤時,看見地上遺下許多石屎水管,他聯想到年輕人買樓難,突發奇想用廢置的水管來創造新的建築物。水管屋室內面積120呎,用兩條石屎水管建成,室內設有洗手間、淋浴設施、微波爐、冷氣和迷你雪櫃等等,室內設計以搶眼的黃色為主調,可謂「五臟俱全」,其建築成本約10萬至12萬。

James表示,在其設計概念中,一個個獨立的水管屋可疊高至3、4層,再加入支撐架及外露樓梯等,就可讓高層住客出入。其構思的水管屋外殼是現時廣泛運用於輸水和保護電纜上的混凝土水管,由於水管是現成物料,生產過程很快,加上水管屋使用的鋼筋混凝土硬度高,能防火和隔熱。對比市場上50餘呎的劏房,一般樓齡高、欠缺消防系統及安全結構,水管屋的設計簡單新穎,又能為市民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

設計師James期望租客可一邊租屋,一邊儲錢,助他們實現置業夢想。水管屋初步計劃以3000元租金租給年輕人,其中2000元是基本租金,另外1000元在租約完結後再退還,變相為租客「儲錢」,讓他們日後用這筆錢來進修或創業,實現人生規劃。水管屋建築成本相對便宜,所以租金的數值也相對市場價格低。本來租金對年輕人來說是一大負擔,沒想到能用低廉價錢租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又能鼓勵年輕人養成儲錢習慣。

近日,水管屋發展邁向新的一步,其設計構思或於明年真正實現。仁濟醫院將於荃灣海濱一幅位於天橋旁約3300平方米的政府土地,推出由運輸及房屋局協助及促成的「仁濟醫院社會房屋試驗計劃」,當中會運用James的「水管屋」概念。

不過,這次計劃的受惠對象是現正輪候公屋達3年或以上的個人或家庭,並現正居於不適切住房或急需社區支援的基層市民,其中以現居荃灣區者優先,與James初衷或有落差。該計劃引來不少迴響,有人表示水管屋太細,並嘲諷居住天橋底有損尊嚴。可在寸金尺土的環境下,我們終究要用創新方法,找到新的出口。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