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3月5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西方社會主義重新崛起

”Any man who is not a socialist at age 20 has no heart. Any man who is still a socialist at age 40 has no head.”──佚名

沒有人知道以上「金句」的真正原創者,很多人認為是邱吉爾,但沒有真憑證據。意思是社會主義代表理想但不切實際,年輕人滿腔熱血,本來就應該理想化,但如果中年人士仍然相信社會主義,就是無腦的儍瓜!

二戰後世界歷史的主調,可形容為資本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鬥爭。從1950年代開始的冷戰,一直鬥到1991年蘇聯解體。如今仍正式奉行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只剩5個,最成功的當然是中國,再加上北韓、古巴、越南和寮國。

美國日裔歷史學家Francis Fukuyama在1992年寫了極暢銷的書,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企圖蓋棺定論,認定此20世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鬥爭已完結,資本主義大獲全勝。西方的自由民主加上資本主義,已代表人類社會制度的終極完美模式,毋須再進化下去!多麼大膽狂妄的定論,但是否正確呢?

近年社會主義在西方大有捲土重來之勢。在最近美國民調中,18-29歲的年輕人,只有45%對資本主義有好感,比較2010年時大跌了23%。反而超過一半人,即51%自稱對社會主義有好感。年紀較大的仍較傳統,30-49歲美國人,58%認同資本主義,只有41%支持社會主義。50-64歲的美國人,60%支持資本主義,30%支持社會主義。

民主黨新星 政見向左傾

今年美國最搶眼的政治新星肯定是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 AOC),一位只有29歲,來自紐約市Bronx區的民主黨眾議院新丁。她樣貌娟好,衣着入時,但不算天姿國色,絕不是只靠顏值當選的。她口齒伶俐,學業成績也不錯,更非常善用twitter和IG等社交平台。

她上任未到三個月已有「政績」。AOC反對紐約市給予Amazon 30億(美元.下同)稅務優惠,值此吸引Amazon到Brooklyn設置第二總部。早前Amazon已宣布放棄此計劃。

除此,她在上周的Mike Cohen國會聽證會上,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現,雖然年資淺,所以發問時間安排至差不多最後,但提出的問題非常尖銳和到肉,有關特朗普的身家時上時落,關乎他的地產估值,會否牽涉到訛騙保險成分,Cohen的回答是有可能。這些問題看似偏離通俄主題,但其實可能更容易入罪。正如最有名的黑幫大佬Al Capone,所犯罪行包括殺人、走私、勒索、賄賂、恐嚇等等,但最後入罪的只是簡單的瞞稅。

AOC自稱為Democratic Socialist,她相信民主社會主義將逐漸取代資本主義,但她解釋並不認同前蘇聯和古巴式社會主義,較傾向瑞典、芬蘭和挪威等北歐式社會主義。她支持全國單一醫保計劃、全民免費公營大學教育、政府保證就業、放寬移民等政策,亦支持嚴控槍械,和積極環保。

她信奉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政府擁有發鈔和抽稅專利權,所以可利用稅務和開支來調控失業率和通脹,亦因此毋須擔心財赤,可更大方支持社會福利。最具爭議性,招來最多共和黨人攻擊的是大幅加稅建議,1000萬元以上收入,稅率70%!估計可在未來十年帶來7200億元稅收,足以支付環保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當然很多人批評高稅將大幅降低勤奮工作的意欲,對經濟有不良影響。但AOC反駁,特朗普最懷念的1950年黃金時代,Eisenhower總統在任時,經濟蓬勃,但當時最高邊際收入稅率竟高達90%!

對富人徵收高稅,不止得到很多年輕人和中低收入人士所支持,更得到不少billionaires,如Bill Gates所支持。AOC和其他人,開始鼓吹更極端的「Outlawing Billionaires」(億萬富翁非法化),指出billionaires是社會病態的徵狀,代表社會貧富太過懸殊,制度極不公平,過度高估資本家的貢獻,相反過度低估勞動工人的貢獻。

Bill Gates已可算是很開明和大方的billionaires,很多年前已全職投身慈善事業,成立了Bill and Melina Gates Foundation,答應捐出身家的99%。他支持較高收入稅率,但指出富人致富的方法主要並非靠收入,而是靠資產增值,以及繼承遺產,所以他支持徵收50%或更高的遺產稅。但他似乎對徵收太高Capital Gains Tax,故此對outlaw billionaires的建議就有所保留,因為擔心過高資產稅將消滅最重要的冒險創業精神和創新動力。長期以來,創業精神可謂美國的最大競爭優勢,雄霸富豪榜的大多為白手興家創業者,尤其科技公司為主(中國情況有點類似)。美國的social mobility(社會階層變動力)遠比歐、亞洲高,這些地方的富豪,絕大部分都只是富N代。

量寬後遺症 貧富極懸殊

AOC無疑是位明日之星,但她不可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因為她實在太年輕,未符合總統最少35歲的要求。但她已成為把民主黨往左推的一股勢力。民主黨已有超過10人宣布參選,未來將有更多。多人參與是好事,表示關心社會,但如果太多,將分散傳媒注意力,亦影響個別參選者籌款能力,反而對特朗普的連任有幫助(籌款上已遙遙領先)。雖然美國年輕人價值觀稍往左轉,但美國社會也正經歷老齡化(情況遠比中國好),中間年齡近38歲。大部分選民反對特朗普,但平均價值觀比年輕人較保守,所以如民主黨真的變得太左,反而對下屆選舉不利。

說回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社會主義得以在西方再次冒起?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西方的內在原因。從1970年代起,美國愈來愈去工業化(與中國崛起有關),走向金融化,華爾街吸引愈來愈大比例的精英,最優秀的長春藤畢業生,都放棄科研,寧願投身高盛、大摩等投行,轉攻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不能說完全沒用,但實不需那麼多人才,再加上內在的系統性moral hazard(道德風險),如投資或投機成功,銀行家可賺取大量花紅,如虧大本,甚至危害整個金融系統,反而政府會替華爾街「埋單」,非常不公平。

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以至全球政府(包括中國),都忙於拯救金融危機,最後連ZIRP(Zero Interest Rate Policy)和NIRP(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y)都不管用,唯有搬出極接近印鈔的QE,根本無暇考慮其長遠副作用。結果用了QE重藥數年,終有點效,經濟開始復甦,失業率下降,資產價格更大幅反彈至新高。但奇怪地不止超級通脹沒有出現,連工資都沒怎樣上升。QE的最大後遺症就是拉闊貧富懸殊,間接導致西方民粹主義崛起,出現了仍未收科的Brexit鬧劇,和更嚴重的特朗普入主白宮事件。

數年前西方開始往右轉,但逐漸發現其危險性,與納粹一線之差。現在似乎又開始往左轉,改為崇拜社會主義,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社會主義的復甦,肯定也有受到中國崛起所影響。西方雖不認同中國的意識形態,但在經濟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雖人均GDP仍未追上發達國家,但超過8億人已成功脫貧。就算去到三四線城市,都極少見到露宿者,比美國最富有城市如三藩市、芝加哥和紐約等少很多。中國雖沒有公布犯罪數據,但感覺上,大部分城市的治安,都遠比美、歐大城市好很多。據Iowa大學政治系教授唐文方在2008年做的一個研究,中國人認為政府是會因人民需求而作出反應的比例高達78%,遠高於鄰近國家,如日本的33%,和韓國的21%;沒有數據,但估計美國也高不到哪裏。

整個西方,愈來愈多人開始對自己制度產生懷疑,中國的制度,是否真的優於西方的資本主義?他們更擔心如西方找不出有效的回應,中國更將在對未來經濟以至社會發展最重要的5G、AI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絕對性勝利。他們似乎忘記了中國的Achilles' heel,半導體仍幾乎全依賴進口產品和設備。

我認為西方和中國都染上「眼紅症」,都只看到對方好的一面,自己就缺乏安全感。中國固然有很多值得驕傲的成果,但真的全靠計劃經濟得來?過去40年改革開放成功,正因為中國跟隨了鄧小平的實務經濟發展政策,加入了不少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元素。到了今天,中國的堅尼系數高達46.5,比美國的45還要高,billionaire的數目也超越了美國。在內地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人對賺錢的熱中程度。中國的社會福利反而不及西方國家,不少中國富人都在計劃移民。

5G計劃經濟 恍如科幻劇

中國的崛起確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一個極大挑戰。傳統理論上,資本主義對比社會主義,前者較着重efficiency(效率),後者則較着重equity(平等),兩者是一個trade-off(取捨)。市場經濟依賴每個人的自私心理,不用政府操心,所以資源配置效率很高,但就未必公平分配。社會主義依賴中央計劃資源配置,較公平(也未必),但效率偏低。

有人認為中國似乎開始覺得,過去計劃經濟的失敗,只因計算機不夠快,數據不夠多。未來5G物聯網搜集大量數據,監控社會一切變化,再運用AI來計劃經濟,或許效率和平等的目標可同時達到,不用再作取捨,不就是最完美的系統?

但我認為這理想仍在科幻階段,連較簡單的無人駕駛都已推遲。人類腦袋仍比最先進的AI系統複雜很多,最基本的General AI系統都尚未成功,計劃整個社會經濟,談何容易。再者,就算成功,社會變得又公平又有效率,但人類又會否變為AI的奴隸呢?

最實際是中國和西方都保持理性,各自深入研究資本和社會主義的長短處,找出一個較平衡、穩定和公平的制度,但又要保持創新動力。此制度亦必須具有長期計劃能力,有助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和確保AI和基因等科技,都是用來服務人類的。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