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18日

龔亞平 解牛集

發掘員工創意有制度可尋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騰訊於上月底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及應用。騰訊將運用自身的資源與科技專長,協助科技園內的企業發展金融科技創新,雙方亦會扶掖初創企業,協助尋找投資機會。可以看到,香港特區政商界當下正積極推動創新,以開拓本地經濟的新增長點。

然而,企業如何發掘與激勵員工的創造力,並成功把它轉化為創新產品和服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本港經濟正在尋求新增長點之際,更顯出相關討論的必要性。

二元系統協助激發

筆者較早前在本欄討論透過「維持-績效」這個二元人力資源系統,激發企業裏員工的創造力(creativity),而那正是創新(innovation)的基礎。究竟員工的創造力在什麼時候和條件下,更有可能轉化為創新產品或服務?這是一個更富現實性並帶有實踐意義的問題。

顯然,在「維持-績效」二元人力資源系統下,前者着眼於組織的穩定和均衡,是「維持導向」,聚焦職員的工作保障,包括在企業內享有平等權利;至於後者則強調「績效導向」,注重開發員工技能、激勵其積極性,為職工提供發揮所長機會,並提供事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前景,以及跟晉升掛鈎的一系列績效評估等,奉工作表現為圭臬。

當上述這兩個子系統都同樣強大時,最能激發員工的創造力。由於績效系統向員工提供的培訓,注重知識提升、用人唯才、晉升等激勵因素,疊加於維持性系統向職員所提供的工作保障和平等權利,最終發揮出一種「協同效應」(synergy),互相促進,在組織內形成一個激發創造力的上升螺旋循環。

企業結構規模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該二元系統經同步性、互相促進,從而激發出組織內更多創造力的效果,私人企業較國有企業更顯著,換言之,會隨組織的所有權結構有別,產生不同效果。

從實踐角度看,企業內有些員工思想靈活,不斷提供一些創意點子,不過,其最終往往未能轉化成創新的產品或服務,這是我們經常觀察到的現象。事實上,轉化並不能夠自動出現或形成,須有外部條件來促成。看深一層,在什麼情況下,成功轉化的機會可提高?筆者研究發現,員工的創造力愈高,企業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愈多,兩者呈正向關係,當中以在私人企業尤其顯著,即是企業所有權制度,也能對轉化帶來影響。

仔細分析,無論是私人或國有企業,這兩個「法人」都是「存活」在現實社會環境裏。對私企來說,它從外部獲得的創新機會,顯然較國企為少,譬如受到資源有限等因素制約,這是現實,故私企須更依賴組織內員工的創意去激發創新,並據此研究創新產品或服務;至於國企對這種需要的程度較低,因它可以從外部獲得比私企更多的資源;亦可從國家設立的頂級大學裏獲得更多研究成果,結果企業內即使員工有不少創意,但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利用,亦無法發揮出來。關於這一點,讀者若有興趣,可參考筆者的論文Human Resource Systems, Employee Creativity, and Firm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rm Ownership

由此可見,企業的所有權制度安排,對於激發轄下員工創造力、開發出創新產品和服務所產生的作用,私企較國企更有效。因此,中國經濟要開拓更多創新,必須更重視私人企業的作用和貢獻。

由於不少經濟體都以中小企佔多數,究竟員工創造力如何對不同規模的企業績效產生影響,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觀察和分析的問題。筆者的研究顯示,員工創造力對小企業績效的影響比大企業為高。推斷背後理由之一,在於創新產品和服務需要從員工的創造性轉化出來,在小企業內,職工的創意更易獲得企業高層的注意。換言之,企業內職員創造力獲「發現」的機會較大企業為多,其後也較能得到高層投資並有加以落實的機會,最終使「發現」得到實踐及成功利用的機會。

事實上,在大企業內,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分層較小企業為多,溝通往往不暢順,「創意上達」也許在某一分層已受阻礙,無可避免地使員工創造性被發現的難度增加,而且也往往扼殺了創意獲得轉化成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機會。

吸收力與風險導向

誠然,任何創新產品或服務都不是「無中生有」,往往具固有經驗和實踐的顯性或隱性內涵,不能把固有的東西完全拋棄,十分關鍵的環節正正在於如何「整合」。我們的研究發現,當一個組織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強大,即是能夠把獲得的新知識東西,跟現有的東西有效結合起來,則企業更能把員工的創意,轉化為企業可資應用的創新產品或服務。換句話說,員工創意在「吸收能力」強的企業中,能夠產生更大的績效。

所謂「吸收能力」是指企業能夠識別和把新知識作應用性轉化,或有效地與企業內固有的、具應用價值的「東西」結合起來,產生增值性使用效果。箇中三大關鍵要點是,把新知識「轉變」(transform),並把它跟現有知識「結合」(combine),最終加以「應用」(apply)取得商業成果。

反過來看,在什麼情況或外部條件下,員工創造力對企業績效貢獻的影響較低?我們的研究意外地發現,當企業發展戰略的「風險導向」(risk orientation)較高時,員工創造力提升企業績效的作用反而降低。

企業各有不同的風險導向,所謂風險導向是指組織的風險偏好,當風險導向高,企業往往傾向業務擴張、不斷進入新的行業或市場、做很多不同的新項目,使管理層結構十分複雜,最終無法聚焦於本行或核心業務,令專注性被沖淡。這種「喜冒險」的企業行為往往令員工的創造力較難獲發現和賞識。

原因之一,是「風險導向」太強的企業,其精力分散化,在此情況下,管理層沒足夠專注力去發掘員工的創意,遑論能夠把其點子轉化為創新商品或服務。事實上,不斷拓展新行業或市場,在營運中出現的多樣性風險和危機,足令管理高層疲於奔命,難以抽出精力「發現」員工創意。

可能有人會問,創造力和推動創新產品或服務本身就帶有風險性質,與企業的「風險導向」戰略是同類的東西,理應可「匹配」起來,產生疊加的利好作用。但是,細心地想,並不是所有同類的東西都可發揮疊加的利好「匹配」作用。因為若然風險偏高,過猶不及,超出管理層能夠有效操控的範疇和能力,則風險衍生的破壞性不利面亦會爆發出來,包括企業內部高層注意力分散,令員工的創意沒充分地被識別和利用。

總括來說,筆者對企業員工創造力跟公司績效的研究,是建基於組織管理的層面,因此沒有對個別員工的創造力進行量化,而是從整體角度對企業員工的創造力進行分析,當中得出三個關鍵因素── 一、公司的結構與規模;二、吸收能力;三、風險導向所產生的作用,也許可以為企業如何把員工創造力轉化成創新產品或服務,提供啟發和參考。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龔亞平教授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