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9日

私人銀行暨財富管理專題特刊

中外機構蜂擁申辦虛擬銀行
金融科技邁大步 突顯港跳板作用

金融科技風潮席捲全球,香港金管局亦不敢怠慢,於去年9月底公布7項措施,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一年轉眼過去,各項措施均有一定進展,當中最矚目的是吸引到中外機構參與的虛擬銀行。有學者認同金管局方向,但同時提醒要注意網絡保安問題。除了虛擬銀行外,其餘6項措施分別為快速支付系統、金融科技監管沙盒2.0、「銀行易」、開放API、加強跨境金融科技合作及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訓【見另文】。

虛擬銀行於8月底剛完成首階段申請,共有29家機構遞交申請,本地機構包括東亞(00023)、渣打香港等傳統銀行,同時不乏金融科技公司如WeLab、電子錢包TNG等;海外機構則有新加坡奕豐集團(iFast)等。金管局預期,首批虛擬銀行牌照最快可於今年底批出。

上月底收29份申請

綜合市場消息,除了上述機構外, 中銀香港(02388)、平保(02318)、小米(01810)、中新控股(08207)、香港電訊(06823)、京東、騰訊(00700)、眾安在綫(06060)、港資移動支付企業錢方好近(QFpay)等機構,均有意在虛擬銀行市場分一杯羹。金管局表示,收到的29份申請中,部分是接近完備的申請。由於有相當數量的申請近日才遞交,需時評估以決定申請是否已接近完備,若申請書未接近完備,可能不會被納入首批處理的申請中。即使截止後,有興趣的機構仍可提交申請,惟這些申請只能在較後時間處理。

雖然申請反應熱烈,不過有分析認為,虛擬銀行在港發展的成果仍有待觀察。有顧問認為,大量機構同時申請,意味着虛擬銀行初期競爭可能將非常激烈,或會以高息作招徠,令同業間出現惡性競爭。《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中雖表明不接受「掠奪式定價」,以免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受衝擊,但未有就此列出明確定義,或造成灰色地帶。另一方面,香港市場空間有限,相信不少申請虛擬銀行之主要市場將不是香港,更可能是以香港為跳板,進軍其他市場。

在虛擬銀行以外,金管局於今年7月已公布銀行開放API框架。框架將分4個階段落實,首階段在6個月內推出,容許消費者查閱銀行的產品及服務資料,例如存款利率及信用卡優惠等,方便消費者比較不同產品。在第二階段,消費者可透過第三方平台申請信用卡及購買旅遊保險等銀行產品,預期在12至15個月內推出。在第三及第四階段,客戶可以在銀行以外的平台查閱及修改其賬戶,例如讀取交易結餘或更改信用額,以至最終可進行付款及轉賬等交易;此兩階段的時間表仍未落實。金管局解釋,由於第三及第四階段涉及財務資料和金錢轉移,要小心處理,會於12個月內評估情況再作決定。

針對跨境金融科技合作,金管局與本港銀行合作開發分布式分類賬技術貿易融資平台,並與新加坡當局商討合作,連接兩地貿易平台。由7間香港銀行發起的區塊鏈貿易融資平台預計於今年9月投入使用,之後將有更多銀行加入。

中港發展難直接比較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7項措施中有部分為提升金融體系的基礎建設,例如快速支付系統及區塊鏈貿易融資平台,有助提升交易效率並降低交易成本。他認為,隨着更多系統依賴科技及網絡進行,金融機構亦應更重視網絡保安,並應制訂不同的應變計劃,以應付一旦系統失靈所產生的問題。

不時有評論批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落後於內地,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金管局推出的措施是好開始,而內地與香港情況有別,前者「先做後管」,後者金融體系較為成熟,監管較為謹慎,故難以直接比較,而且安全性、私隱保障等亦是量度金融科技發展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

他又留意到,在銀行陸續把服務數碼化後,有銀行服務因要符合安全要求,故須重複作認證,使登入步驟較以往未數碼化時更繁複。他建議,金管局可考慮與電訊商合作,利用用戶的手機號碼等資料作身份認證,以省卻雙重認證的程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