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4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問心嗰句

9月13日,周四。本報社評寫雷曼爆煲十周年, 結論部分相信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買股買樓可以致富,審慎保守反而大幅度跑輸;愈遲入市代價愈高,彷彿已成為普世的「另類公民意識」。

另類公民意識

金融海嘯咁大鑊,好多人對前景都會想得很灰。勢估唔到,「大到不能倒」的道德風險要由納稅人埋單,惟央行印鈔卻印不出通脹,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反而要跟通縮壓力抗衡,而真正「步步高升」的只有資產價格。

普羅大眾記近唔記遠,雷曼到底因乜事爆煲怕且早已淡忘,知道嘅只係雷曼冧檔咁耐,美股、港樓升足咁耐,年年話追年年唔敢追。你批評豈有此理一件事,現實係資產價格升到你唔信,愈遲入市代價愈高,試問怎會不成為「另類公民意識」?

呻笨、後悔信經濟學家唔信中央銀行,當然不是雷曼爆煲十年祭的「正確」教訓,惟問心嗰句,錯過金融海嘯後的資產長牛,誰說不是一般人最普遍的「切膚之痛」?說到教訓,老畢能想到的是,投資者有必要對金融危機做好心理準備,但日日夜夜「等待」危機降臨,卻絕對不是一種理性投資策略,兩者必須徹底分清。然而,許多人已經返唔到轉頭,焗住死牛一邊頸。

講開雷曼十年祭,實體經濟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一談。單看美國就業市場,你便會發現美股牛市初期跟現在是兩個世界。從【圖】可見,美國失業率2010年10月升穿10%,離戰後高位不足一個百分點。失業率於這個水平見頂後拾級而下,今年8月只有3.9%。

這代表什麼?睇番幅圖,美國失業率過去半世紀雖有起有落,但1970至1999年從未跌穿4%水平。就業市場改善非但見諸失業率目前低於4%,更重要的是美國職位空缺已超逾積極求職人士總數,意味事浮於人。上次出現這個情況,要追溯至2000年。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當需求大於供應,價格就會上升,勞動力的價格即為工資,意味美國打工仔薪酬增長有加快之望。不過,唔係所有行業和企業都有能力向顧客轉嫁因工資及其他原因而上漲的成本,經營者的盈利和邊際利潤難免受壓,整體而言對股市弊多於利。

老畢好奇心起,想看看美國工資增長與股市有沒有可見關係,發現自1965年至今,聯儲局數據顯示工資按年增長平均數為4.2%;相比之下,最新就業報告(8月份)顯示平均時薪按年上升2.9%,工資雖有升溫壓力,惟相對過去半世紀平均數仍屬溫和。

在這個基礎上,老畢找來一些統計,試看美股1965年以來每次步入調整(標普500指數從高位回落至少10%,但不多於20%)或熊市(標指從高位回落至少20%),美國工資增幅到底如何?

想估都冇得估

就如【表】中所見,美國工資增長高於平均數(按年4.2%),美股可以跌;低於平均數,美股照樣可以跌,兩者分布剛好一半一半。拿這些數據做對比,當然不是要得出什麼投資結論。羅列此等統計,只為說明許多關係訴諸經濟理論講得通,但放進股市一試,你便會發現單是投資者風險胃納(risk appetite)一環,就已經想估都冇得估!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