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0日

THE LEX COLUMN

花旗大執位 誓要再發威

華爾街大行業務繁複,但論到最令人𢱑頭之處,倒不是結構複雜難明的證券化(securitization)或衍生產品,而是內部組織架構圖(org chart)。銀行部門眾多架構錯綜複雜,單是弄清誰人向誰人滙報業務已非易事。不過,銀行高層喜歡設計影響全球經濟的金融產品之餘,也愛重整業務,把組織架構圖來個大執位。

最近玩大執位的正是花旗銀行,上周四宣布改組,將重組旗下企業與投資銀行(CIB)部門,把有關業務跟資本市場業務(CMO,為客戶提供貸款及股票交易服務)合併。合併業務由全球資本市場主管迪克森(Tyler Dickson)與歐洲、非洲及中東區企業和投行主管法爾科(Manolo Falco)共同領導,前者駐守紐約,後者坐鎮倫敦。改組計劃能否提升花旗的表現仍是未知之數。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距今10周年,業務多元化的花旗終於否極泰來。

花旗在2017年僅從交易顧問、貸款及股票承銷服務,便進賬超過50億美元服務費,雖不算標青,但有關收入較2017年增加兩成,顯示全能銀行始終較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更具優勢,能夠受惠於併賺熱潮,從火熱的股票、債券及貸款市場分一杯羹。

花旗踏入廿一世紀後展開冒險之旅,在董事長執行委員會主席魯賓(Robert Rubin)帶領下從事高風險業務,終在金融危機「爆煲」,必須接受美國政府經濟援助,從此聲名狼藉。在過去兩年,花旗股價上漲一半,惟與2007年高位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不過,花旗痛定思痛,10年來不斷清理門戶;加上美國政府推出減稅措施,美國經濟表現良好,花旗相信可以再次發威。

與實力最接近的對手摩根大通相比,花旗的投行業務明顯佔優,幾乎能媲美高盛及摩根士丹利。

金融海嘯帶來痛苦的教訓,幾乎令花旗等大行倒下,復甦期長達10年,重創員工的士氣,導致人才流失,銀行野心不再。不過,花旗等全能銀行仍然堅守全方位業務,證明多元化發展依然能在銀行界立足。然而,面對精品投行日漸崛起,全能銀行未來勢將面對挑戰。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