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24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打貨幣戰已過時 美國反幫了中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的表現比想像中恐怖,不止似向俄羅斯總統普京「述職」那麼簡單,更像一個被抓住大量黑材料的被勒索者。當被記者直問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時,他不敢絲毫得罪普京,兜圈兼說了一堆「特式」廢話,更多次為美國過去對俄政策道歉。情急之下,更亂說相信普京空話與相信美國情報系統提出真憑實據的程度是一樣的。

特朗普即時受到美國各方強烈攻擊,包括極不願出手的大部分共和黨領䄂,都因自保而要發聲,連霍士電視台主播都口窒窒和搖頭嘆息。在巨大壓力下,特朗普亂解說,稱只因說錯一個字,企圖轉為說成相信美國情報多一點,但仍存在疑問。過了兩天事件稍為平息,馬上邀請普京在秋天訪美。

近日《金融時報》深入調查特朗普有份參與的一個多倫多豪宅加酒店地產項目(現已破產兼改名),他主要出的是名字加酒店管理,佔一些股份,且在十多年前出席動土儀式。特朗普的合夥人全都是俄裔新移民,幾乎肯定全都是俄羅斯黑手黨(Russian Mafia)。

資金來歷不明,經該報調查後,發現大量來自俄羅斯國有開發銀行(VEB),當時的總裁就是普京。更有證據這幫人曾付1億美元「佣金」予一批跟克里姆林宮有密切關係的人。

米勒查通俄放軟手腳有因

特朗普各種罪行(掩口費醜聞也有新發展)可說罪證如山,但通俄案特別檢察官米勒(Robert Mueller)的所謂獨立調查仍像蝸牛般緩慢。近日美方檢控了12名俄軍情報人員,普京更亂說建議交換證人來審問,然而真正能遞解到美國受審的機會是零。

放慢調查特朗普有3個原因。首先案情複雜,需要更多時間,例如抽絲剝繭細心調查,要等到最適當時機才出手。這個解釋最正面,但未必是全部真相。之前寫過關於數據年代如何改變法律的文章(感謝好朋友P君高度讚賞,如有興趣,歡迎重讀),現世代法律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太多數據存在。從前可能遠低於1%的犯罪留下證據,現在可能已跳升至近10%,執法和司法系統根本無法處理海量案件,結果執法變成非隨機性。在調查高官和政客的時候,檢控與否更必受政治因素影響,導致法治受損。曾蔭權一案也是個好例子。

第二個可能正是美國法治已死,執法與否,米勒也在靜觀民意變化。雖然有過半數美國人仍然反對特朗普,但支持比例確有上升趨勢,尤其在處理經濟方面,近日支持率上升了8個百分點,終於達到50%。美國經濟和企業盈利增長的勢頭,從奧巴馬年代開始已非常好。到了特朗普上台,再通過大幅減稅的財政刺激和去監管,不管這是結構性改善或只是短期sugar rush,最少暫時美國經濟的確更上一層樓,第二季GDP增長可能超過4%,失業率是20年以來最低,股市今年雖沒有再升太多,但仍能大致企穩。

美國愈來愈多人染上特朗普淫威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連中國也有不少人中招),更複雜的是特朗普本身也似乎成了普京的俘虜(監獄用語是Putin's Bitch),所以全球不少人染上了斯德哥爾摩squared(兩次方),想唔死都唔得。

第三個拖延起訴的原因是考慮到美國整體戰略性利益。我已多次指出,俄羅斯用了最犀利的cyber attack技術,加上AI和大數據分析,精準發放煽情且損害希拉莉的假新聞給搖擺州份中最搖擺的投票者,洗腦式操控這些人的思想,轉化為選票。在赫爾辛基的記招上,普京竟似乎犯了佛洛依德式錯誤(Freudian Slip),極不尋常地承認他當時希望特朗普贏出,且在有點模糊的即時傳譯中似乎承認曾指派官員採取行動。後來又模糊地否認手上有特朗普的黑材料。

普京是否已到了有恃無恐的階段?可能他清楚明白美國的憲法漏洞,沒有重選機制,最多彈劾特朗普,然後換上更無能的彭斯(Mike Pence,他是Koch Brothers' Bitch)。況且正如特朗普所說,美俄是全球最大核武國,佔全球總量九成,美國能奈普京什麼何?真的發動核戰?

聯俄抗中非最明智之策

更耐人尋味的是整體美國人(尤其共和黨)對俄羅斯的仇視心態已大減,跟50年前冷戰時代很不同。右翼鷹派人士如班農(Steve Bannon)、納瓦羅(Peter Navarro)和我熟悉的哈佛榮譽教授Mills等,都支持美國親俄,甚至聯手對付中國。這策略正是尼克遜和基辛格在40多年前,來華破冰打開中美關係的180度相反,當時美國面對的最大威脅是蘇聯,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拉攏中國,聯手對付蘇聯,或最少離間已現裂縫的中蘇關係。此策略非常成功,間接導致蘇聯在1990年內部解體。

不過,近年很多人批評此策略的後遺症,從美國角度來看,中國沒有走近西方意識形態,經濟和軍事日漸壯大,反變養虎為患,所以如今必須反過來拉攏俄羅斯,對付中國。

我認為此策略的最大受惠者和主謀明顯是俄羅斯而非美國,美國就算要對付中國,也應該跟本來非常強大的西方聯盟合作,而非跟本身瀕臨經濟崩潰、國家有可能再次分裂的俄羅斯聯手。

怪不得95歲高齡的基辛格博士在上周《金融時報》Lunch With the FT的訪問中顯得憂心重重,欲言又止,不想直接批評特朗普,只說對全球未來局勢非常悲觀(grave outlook),更跟他小時候的德國納粹年代比較。他是一位已入暮年的老人家,可能因此較悲觀。

基辛格無疑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外交家,見盡無數將相公侯、總統、皇帝和主席,仍然活躍於國際舞台。他尤其熱中中美關係,去年曾親自到訪北京,替特朗普傳話。我的朋友、美國前副國務卿兼高盛前副主席Bob Hormats,跟隨基辛格數十年(參與第一次訪華,見過毛主席),現任基辛格顧問公司副主席,我打算於9月訪美時跟他再深入討論,如有機會更想拜訪基辛格。

特朗普回美後,為了擾亂視線,又例牌點起一些新火頭。他再次恐嚇將對5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品徵收關稅,且重提中國操控人民幣,人民幣近兩個月如石頭般狂跌。

美國財長努欽也加把口批評中國的外滙政策,重申將緊密監察中國有否操控貨幣。較意外的是特朗普在CNBC的訪問中,損害聯儲局獨立性,開始批評鮑威爾(Jerome Powell)主理的聯儲局(其實也見怪不怪),直言不高興見到加息,對沖掉減稅和其他刺激政策的成果,且變相幫了中國出口。後來特朗普在Twitter帖文重複了多次。

有人指出,此舉有雙重作用,一邊是正式展開他心目中的貨幣戰(已過時),同時準備萬一他掀起的貿易和貨幣戰令美國經濟受損、美股大跌,就順勢把責任推到鮑威爾頭上──錯在聯儲局過度加息。

操控貨幣定罪門檻高

鮑威爾迴避記者問題,聯儲局會否因此而放緩加息步伐,這仍有待觀察。但幾乎肯定他不敢爆陰毒,故意多加幾次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特朗普始終是總統,他說完後,美滙指數馬上急跌1%有多,回落至94.3左右。人民幣在不到3個月內急跌了7%有多,兌美元跌至近6.82後稍有回順,曾回升至6.74,現徘徊在6.8的心理關口之上。

美國財政部高傲地每半年發布一份操控貨幣報告,特朗普經常恐嚇中國甚至歐洲,惟門檻頗高,近年沒有國家被「定罪」,入罪條件有3個︰

(1)美國跟某國貿易逆差超過200億美元,中國符合。

(2)美國跟某國的經常賬逆差超過美國GDP 3%,即約6000億美元,美國對中國逆差雖大,但只有3000多億美元,不符合(所以特朗普說5000多億美元,較接近)。

(3)某國經常單邊干預滙市,在12個月內淨買入超過其GDP 2%的外幣。此數據較難找到,對中國而言即3000多億美元,或能從外滙儲備和持有美國債存量變化中看出端倪。

直至現在,中國只中第一條,但小心龍門是可以隨時搬的。特朗普暫未有兌現參選時所許下的諾言,上任第一天並無指定中國操控貨幣,但似乎覺得時機已近。

我反而認為此舉將有利中國經濟轉型,甚至對股市表現都有幫助。不厭其煩再說一遍,中國面對金融WTO時刻,需要的是強人民幣,轉型成為消費大國,逐漸減少貿易盈餘甚至變成赤字。最終目的是打開資本賬,出口大量人民幣,逐步增加國際金融話語權,至匹配中國GDP的水平。

首先就算美國再對中國加一個莫須有的操控貨幣罪名,又能再做些什麼呢?一般的所謂「懲罰」就是打關稅,不過美國早已恐嚇對全數5000多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品打稅,有如判犯人兩次終身監禁,這是無意義的。雖不能說市場已完全消化中美貿易戰開打的消息,但A股和港股跌至現時水平,應該最少已消化下輪的2000億美元。

中國努力調整內部經濟和外貿,中國正加速開放汽車、金融和醫藥(中國有很多Theranos式騙局)等行業,亦在努力加強跟歐洲、亞洲、非洲和中東的貿易關係。上周五宣布了一些資管新規的細節,稍為放鬆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限制,執行時間上也多了點彈性,微調有需要,但千萬不可放棄長遠的去槓桿目的。

人幣與中港股市關連系數高

上周在另一文章已指出,人民幣跟A和港股的關連系數非常高,跟日本和印度等恰恰相反。上周五當美元開始回落時,人幣一喘定,A股和港股馬上反彈,尤其銀行A股,H股反應則冷淡得多。

騰訊(00700)繼續其尋底之旅,真的似向350元進發。港股業績期已近,7月底快開始了,最重要的銀行股在8月。今次比往常更重要,要留意人民幣貶值、去槓桿和貿易戰的影響,和企業對下半年的展望。

揭曉上周謎底,過去兩年標普500指數內升得最多的頭三位︰

(1)Nvidia 372%;(2)Netflix 320%;(3)Micron 316%

不少讀者猜中Nvidia,反而無人猜Netflix和Micron。有人猜雲端服務的Adobe,和做透明牙箍的Align,都不錯,但只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直至上周二,Micron本來排名第二,但近日投資者擔心Server DRAM市場轉弱,其實這是測試估值能否提升的好機會。Netflix差於預期的業績也在考驗粉絲的信念。

中環資產持有Nvidia、Micron、Netflix、Twitter、 Adobe及騰訊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