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9日

李兆波 商管啟示

港鐵問題多 政府咎由自取

港鐵(00066)近年問題多多,我在過去4年已分別在不同媒體寫了8篇相關的文章,作為大股東,政府給人的印象是態度放任,於是港鐵的問題不單沒有解決,而且愈來愈嚴重。

我說政府咎由自取,是因為政府沒有履行作為大股東的角色。如果像沙中線般的事情發生在香港的發展商中,它們以後的住宅將會售不出。連串事件包括超支、延期及工程質量,充分顯示了內部監控出了嚴重問題,高層不可能不知道,否則是能力的問題,不可能置身事外。與商界朋友談起此事件,他們不約而同說如果是由李嘉誠去處理,可能不用兩日,甚至是兩小時便完成,不會像現在般發酵。

我的金融界朋友無不嘆息港鐵的差劣企業管治,包括所託非人、董事局的結構等。在港鐵的董事局中,是誰代表大股東即特區政府的利益?根據港鐵在2017年年報內的「公司管治報告」,政府代表包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及運輸署署長,當政府官員有更替時,董事也會有所不同;即使如此,在2017年,陳帆局長於4次會議中只出席了2次,劉怡翔局長3次,而在兩次的薪酬委員會中,他們更兩次皆未有出席。政府有沒有作出好的把關,例如以表現來決定行政總裁及總監的薪酬,實在是值得商榷。

高鐵超支203億元,沙中線超支165億元,比起當年霸菱銀行的利森因違規交易而令銀行損失十多億美元而倒閉更為嚴重,港鐵主席及行政總裁不可能沒有責任。在現時港鐵董事局的20位成員中,有10位是具備和財務或金融有關的資歷;4位與工程有關,當中只有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具備土木工程的資歷;其餘的不是電子工程便是機械工程、電機工程。港鐵有一個工程委員會,去年開了5次會,董事局內唯一有土木工程資歷的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只出席了2次。港鐵近年承接多項大型的工程,金額龐大,財務方面固然要把好關,但土木工程的知識卻不可或缺,因為工程的延誤及質量一定會影響成本。

董事局人數多缺管治效率

港鐵的董事局內人數太多,欠缺企業管治內的董事局效率(Board Efficiency)。大家可以想想,20人的會議,你一言我一語,即使會議有3小時,每人亦只有9分鐘的時間發言,討論深入程度十分有限。至於所託非人,2000年時發現八達通公司出售個人資料,當時八達通公司的主席便是現時港鐵的行政總裁,這位由財務總監擢升至副行政總裁再成為行政總裁的能力大有問題。八達通事件後,不少人認為他並不是當港鐵行政總裁的人選,他當財務總監是可以的,但擔當要更全面管理複雜的港鐵業務,包括主業的鐵路建造及營運時,似乎力有不逮,而近年港鐵種種而愈弄愈糟的事件證明了一切。

除了更換某幾位低劣表現的管理層,政府要考慮的是港鐵的業務,由建造鐵路、顧問服務、營運鐵路、物業發展、物業管理、本地與海外業務,包羅萬有,港鐵有能力管理這一切業務嗎?有足夠及持續的人才嗎?

港鐵在政府架構中涉及財務、運輸、房屋及基建,因此由相關的政策局來處理,於是沒有一個較為全盤的對口單位,頭痛醫頭(如這次的基建質素由發展局處理),腳痛醫腳(如港鐵的票價由運房局處理),這樣的大股東當然管理不了龐大而複雜的港鐵。

在將來,我相信新鐵路的建造最好不要找港鐵,也最好永久不要找某一些建築公司,因為所託非人,超支延期質量安全等問題一大堆。早前和保險業聯會的高人吃午飯,他們無不對將來土瓜灣站、紅磡站的責任保險由誰去承保有所懷疑,因為保險公司不會承保質素及安全有問題的建築。另一方面,地球上質素好的建築公司多的是,它們背後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十大建築公司(不是以收入計)有美資、英資、法資、德資,甚至是西班牙,十大以外又有一些令大家放心的如日資,選擇是有的,為什麼一定是那一些?

港鐵連串事件令我想起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後的滙豐控股(00005),它在兩次事件後皆更換了主席及行政總裁,因為無論在業績及股價皆達不到投資者的要求。現時港鐵肯定達不到股東的要求,更換駕馭不了情況的主席及行政總裁是事在必行,否則港鐵一向引以為傲而向全世界,特別是內地宣揚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會因為工程的質量而影響了它(以至香港)的名聲,那時候港鐵的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會像邪教般毒害其他地區。

更換主席行政總裁事在必行

我欣賞領展(00823),是指它在企業管治方面,在當初還叫「領匯」上市的時候,大股東把管理理念不同而較親政府的管理層趕走。政府近年每年從港鐵收取60多億元的股息,以平均車資9.06元算,市民每程付了交通稅3.6元(2016年政府由港鐵收取了約67億元的股息,本地乘客為18.8億人次),不是低數目,是不義之財。政府要弄清楚,港鐵的角色是運輸?是賺大錢的機器?是一間處理不了大型基建企業?是一間高層對作弊及質量懵然不知的千億企業?若企業的規模太大,可考慮分拆或出售一些業務,如不太賺錢的海外鐵路管理,縮小董事局的規模,委任更有能力及多元化的董事,以及更換主席及行政總裁實在有必要,因為他們說OK時,便是市民及股東擔心時。整件事,政府是咎由自取。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聯席主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