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人口老化生育少 歐退休金勢爆煲

根據都市傳說,意大利在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統治下,至少做到火車班次準時;也有傳言指出,當時意大利火車服務依舊糟透。現今歐洲的社會福利計劃情況亦然,這類福利計劃無疑幫助了很多人,卻未能做到滅貧,或讓人人舒適地生活。到底歐洲人能否繼續花錢,任由下一代埋單?

筆者上周〈公共退休金財絀 美納稅人須填氹〉的信函分析了美國退休金基金,指出眾多基金資金不足,不能按承諾支付打工仔的退休福利,除非交由納稅人埋單。問題在於納稅人通常也是選民,議員會否讓他們埋單也是疑問,即使瑞士也投票否決了退休金改革計劃。

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發表報告,指出六大發達國家(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澳洲及加拿大)及兩大新興國家(中國及印度)到了2050年退休儲蓄缺少400萬億美元,金額十分龐大,超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而且並未包含大部分歐洲國家。八大國家經濟佔全球GDP約六成,以此推算,全球其他地方還欠缺退休儲蓄總共逾250萬億美元。

一如美國,很多國家並未向國民提供醫療等福利。筆者上周指出,承諾如同欠債,資方未履行承諾支付退休福利就等同債務違約。筆者上周亦表示,人類日漸長壽,導致退休金問題更加嚴峻,百年人瑞已愈來愈多。如果人人65歲至70歲就退休,市場將缺乏工人。WEF報告的結論是,不管願意與否,人人都要工作至65歲或以上。

數以百萬計退休人士或臨近退休的打工仔又如何?這是特大難題,美國公務員情況更加糟糕。隨着嶄新的抗衰老科技普及,問題將進一步惡化。當抗衰老科技奏效,人類壽命將延長10年。筆者預料逆齡現象在2030年代初出現,到了2040年代成為常態。

退休儲蓄差額超GDP

筆者逐一研究部分歐洲國家,首先是美國最親密盟友英國。WEF報告顯示,英國在2015年欠缺4萬億美元退休儲蓄,差額每年遞增4%,到了2050年缺口達33萬億美元。英國整體GDP約2.6萬億美元,退休儲蓄差額高於整體經濟,即使通脹輕微,情況也只會惡化。況且,報告是在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前進行。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2015年報告顯示,發達國家僱員通過政府退休計劃預計平均可取得相當於63%工作薪酬的退休金,情況不算糟糕。但英國比率僅38%,屬OECD成員國中最低,意味英國打工仔要儲更多錢,或退休後大幅削減開支。

英國僱主提供的退休金計劃也非十分健全,根據英國政府退休金保護基金(Pension Protection Fund)的數據,約72.2%私人企業承認退休福利計劃出現赤字,共差額2579億英鎊(約2.69億港元)。英國政府的退休金計劃在2007年仍然資金充足,但短短10年間,退休金負債高達3840億英鎊,毫無疑問赤字將激增。原本英國退休人士有安全網,可以移居生活成本較低的歐盟成員國,英國脫歐後,此招就不再管用。

英國國際長壽中心(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去年的報告指出,英國年輕工人必須儲起18%年薪積穀防饑,以便退休後有「足夠」生活費。不過,筆者認為只是幻想,打工仔根本不會儲存那麼多錢,英國邁向退休金災難,情況至少像美國般一片混亂。

美國人經常把瑞士浪漫化,大讚瑞士政府理財穩妥有序,足以自給自供。不過,瑞士也存有自身問題,隨着人口老化,政府退休金計劃也出現赤字。瑞士去年9月舉行退休金改革公投,政府計劃把婦女退休年齡由64歲提高至65歲、加稅及僱員必須為退休金供款,屬於溫和的改革方案,但52.7%選民仍投票反對,否決了方案。

各國選民要求享受豐厚的福利,卻不願付出代價,瑞士也不例外。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報道瑞士公投結果,瑞士內政部長貝爾塞(Alain Berset)承認對選民投反對票「難以理解」,惟反對票「距大多數不遠」,政府將修改改革方案。不過,瑞銀首席瑞士經濟師卡爾特(Daniel Kalt)在報道指出,瑞士政府希望改革退休制度,讓國民分擔重擔。但他認為根本難以取得妥協人人投票支持,而且要求改革的政治壓力也不算高漲。卡爾特的評論反映大部分人的態度,政客及選民對積存的問題視若無睹,最多只想及下次選舉的議題。

諷刺的是,雖然瑞士及英國問題叢生,與大部分歐洲國家相比,情況算是不俗。瑞士及英國均推行預先供款退休金計劃,退休金由私人管理,並設置有限的退休福利,為國民提供社會安全網。丹麥、荷蘭、瑞典、波蘭及匈牙利也採取類似的退休福利政策。

反觀法國、比利時、德國、奧地利及西班牙採用隨收隨付(Pay-As-You-Go,簡稱 PAYG)的退休金計劃,退休福利由每年政府財政預算撥款,國家不會準備未來的退休金。由於退休人士愈來愈多,納稅的勞動人口愈來愈少,鬧出退休金危機在所難免。更棘手的是,以上國家的生育率不斷下跌。

西班牙政府「借」退休金

希臘等地中海國家近年陷入經濟危機,西班牙算是當中經濟反彈較快的國家。西班牙的政府退休計劃直到最近還錄得盈餘,可惜政府把部分盈餘「借貸」給其他用途,預計將出現巨額赤字。諷刺的是,西班牙的公共福利計劃也稱為社會保障,但一如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既非社會性質人人有份,也未能為國民提供足夠保障。

西班牙的退休人口較10年前增加110萬,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下火線,退休人士將愈來愈多。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5%,也未能幫助國家增加稅收。

相比之下,美國狀況較理想,因為美國能夠控制自己的貨幣,必要時貶值以免國家陷入水深火熱。美國社會保障有限,但必定會兌現。如果西班牙繼續死攬歐羅就欠缺這種優勢,這正是歐羅區最終會解體的原因之一。

在部分PAYG國家,政府退休金帶來保障,容許國民提早退休,60歲或以下就毋須工作,通常在職人士把少於四分之一收入奉獻給政府退休金開支。更惡劣的是,部分國家支付的退休金竟高於僱員的薪酬。OECD的圖表顯示,克羅地亞、土耳其及荷蘭國民領取的退休金高於工資,意大利及葡萄牙的退休金相當於薪金九成以上。

《華爾街日報》有關人口老化的特別報道,顯示歐洲前景暗淡。目前歐洲退休人口屬全球之冠,而且數目不斷增加。根據歐盟的數據,每100名在職人士供養42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預料到了2060年,每100名打工仔要支撐65名長者的生活。至於美國方面,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每100名在職人士供養24名65歲或以上長者。

馬克龍擬歐羅區債務共同化

歐洲經濟出現北富南貧問題,惟人口老化卻是各國難題,奧地利及斯洛文尼亞與希臘一樣面對人口問題。根據聯合國數據,歐洲的生育率自1960年代起下跌四成,目前每名婦女平均只生育1.5名子女。與此同時,平均壽命由約69歲增至約80歲。

波蘭的生育率更低,加上國民可自由遷居到其他歐盟國家,很多年輕的波蘭勞動人口為追求更高收入,紛紛離鄉別井,令波蘭出現人口斷層問題。波蘭央行的報告預測到了2030年,四分之一波蘭女性及五分之一波蘭男性屬年齡75歲或以上的長者。

筆者發現每次閱讀有關PAYG國家的報道,均顯示這類國家的狀況遠遜於美國。雪上加霜的是,PAYG國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稅務負擔接近GDP一半。

此外,眾多私人退休金計劃情況堪虞,低利率及負利率政策令資產難以增值。加上公共退休金負債,歐洲國家的退休金及退休長者醫療服務開支佔GDP比率將劇增。筆者估計,在未來30年有關開支將佔比利時GDP約18%,四成至一半稅收用於此。希臘、意大利及西班牙的比率也相差不遠。

目前大部分歐洲國家欠下巨債,並且徵收重稅,歐羅區成員國更放棄了本身的貨幣。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政客看來希望把所有歐羅區債務共同化(mutualization),筆者假定欠債最終撥入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然而,無資金準備負債(unfunded liabilities)問題仍未處理。

目前意大利退休金負債已佔GDP超過150%,有關問題十分嚴峻,即使理財有道、高瞻遠矚的政府及商家也難以化解。

愈來愈多人工作儲錢35至45年,然後退休,再優哉游哉度過20年至40年,但作出貢獻的在職人口逐年減少,有違退休計劃最初的原意。問題在於供養長輩的大家庭不復存在。人類愈來愈長壽,但家庭規模自1950年代起「縮水」,政府成為長者的看護者。

筆者曾經指出,已故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1935年簽署《社會保障法案》,為65歲以上長者提供社會保障,當時平均壽命約56歲。按照目前的平均壽命,美國退休年齡應約82歲。

更糟糕的是,政客多年來向公眾灌輸社會保障是政府必定承擔的福利,很多民眾也深信不疑。政客為了爭取選票,鬥提供更豐厚的福利,作出無法履行的承諾。不僅在聯邦政府層面,地方政府也出現這種情況。

希望走出困局,必須作出大幅轉變。筆者預料延年益壽科技在未來10至15年取得突破,但仍需要大大改變生活方式。屆時人類活得更加健康,退休年期較短,但活得更加寫意。只是筆者難以樂觀,因為妥協已成為失傳的藝術。美國及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政客只與附和者對話,視反對人士為社會厭惡的痲瘋病人,大家已失去平心靜氣地理性接納異見的能力。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