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6日

管理新思維

點只外賣咁簡單?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潘嘉陽、李靜宜

嘉賓:林灝哲(Uber Eats 香港區總經理)

 

潘 潘嘉陽  李 李靜宜      林 林灝哲(Horace)

 

從出行服務過渡到送餐

潘:Horace在美國的大學畢業,之後任職投資銀行,後來你為何會轉投Uber?

林:這是機緣巧合。Uber創立於2010年,2013年我身在香港,對它還是聞所未聞。碰巧一位美國朋友跟我說,知道我已任職投行數年,想嘗試新事物,而他知道Uber想進軍亞洲,就提議我不妨考慮。我便跟Uber的美國同事閒談,並被他們的才智和抱負所打動了。我認同Uber能大幅改變人們的出行模式,而這種使命感在金錢至上的金融業裏較難找到,對我造成很大衝擊,我便決定放手一試。那時我負責把Uber這項服務帶入中國巿場。

潘:後來又為何會轉型為送餐服務,經營Uber Eats呢?

林:我在內地營運Uber三年,由一個城市發展至50個城市。其時我已搬到北京,負責全國地區的營運與策略。到2016年8月,Uber中國被滴滴出行收購,我便要考慮下一步。公司知道我本非內地人,就問我有否興趣回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它說現時正展開一門新業務──送外賣,並準備開拓亞洲巿場。我對這門新生意也是興致勃勃,就回流本港。

潘:然而你對這門行業並不熟悉,事前的研究功夫肯定少不了吧?

林:在香港開展Uber Eats前,外送服務已在美加推行了九個月,但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城市密度和人口結構,不能把美加的做法搬字過紙。因此我們的確重點研究了香港與外國的分野,再把這項業務本地化。

外賣亦是一種共享經濟

李:送外賣其實不是新鮮事物,早年較常見的是薄餅外賣,而寫字樓通常亦備有不同茶餐廳的「外賣紙」,方便同事隨時打電話叫飯盒。及至現在則更可通過手機程式訂購外賣,簡單便捷。你們的營運模式有何特別之處?

林:自互聯網興起,部分食肆已設立網站,讓食客在網上下訂單。及後智能手機誕生,出現了移動生態圈,Uber和Uber Eats也是其中一員。相對早年的網站,手機程式會更為透明,配合手機的地圖功能,你可實時追蹤外賣送餐夥伴是否已取得這個飯盒,以至他已步行到的位置。如此一來你就能夠估算何時用餐了。反觀從前,你下訂單以後就只能乾等,有時還會懷疑食肆有否漏單。用戶體驗可說截然不同。

潘:外賣除了講求準時,還要着重食物的種類、包裝、運費等。在這些方面你們又怎樣創新?

林:傳統食肆要做外賣,就要聘用送餐人手,那可以是「步兵」或車隊。可是假如只是中小企,它會否為了一天送幾單外賣,而專門聘用一名外送人員?那顯然不符合成本效益。Uber Eats則與許多送餐夥伴合作,餐廳只要加入我們,就能善用我們的「運力」,毋須自行聘請人手。

李:你們現時的送餐夥伴陣容如何?

林:我們創立了一年多,已登記人數超過4000人。因應香港的特殊環境,我們不會用汽車送餐,因為很難找到泊車位,以及經常塞車。我們只有電單車和步兵。高度密集的地區如中環、旺角就較適合步兵。

李:假使我登記做你們的送餐夥伴,希望有空時就幫忙送餐。到其時是否要通知你們呢?

林:這個系統易學易用,毋須特地通知我們。我們的概念和Uber一致,均是希望發展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利用社會上的閒置資源,而人力也是其中之一。我們作為平台,為大家提供一個更靈活的賺錢渠道。其實很多人都有興趣賺這門外快,例如學生、主婦、退休人士等。有些正職人士揚言反正下班後也會散步兩小時做運動,不如就開這個程式碰碰運氣吧,也許能順道送一餐呢。

他們先在程式登記,我們會進行簡單的證件審核,核實身份。然後到他們想送餐時,就隨時隨地打開程式,系統自會分派最鄰近他的送餐任務。

以外賣作為第二品牌

潘:聽說Uber Eats在亞洲其他城市如新加坡也很受歡迎,經營模式有沒有差別?

林:除了新加坡,我們在澳紐也是生意興隆。於澳紐創立時,當地的居民都說對這類服務已望穿秋水。他們多住在市郊,餐館真是寥寥可數。假如夫婦二人同是上班族,午飯尚且可在各自上班的市區用膳,但晚飯要到哪裏一起用餐的確頗傷腦筋,Uber Eats可謂及時雨。

在這些成熟巿場,不少餐廳便選擇增設一個新的品牌,專做外賣。它的商業模式也改變了。以前它要擴張,開一家新餐館,就要找舖位,那要看租金和人流。選對了舖位,再要考慮裝修和間隔,始終盈利多寡不是看廚房的大小,而是看外面能放多少張桌子。但有了Uber Eats,它可以選址沒有人流但租金便宜的地方,也毋須預留地方給食客,只須把廚房的產量最大化便可。計算方式已是截然不同。

有些品牌亦藉機年輕化。他們想改走年輕路線,但又不敢貿然改變原有的名號和裝潢,畢竟仍有許多老主顧。然而網上外賣是新渠道,對應新的消費群。Uber Eats用家以28至35歲為主,餐館大可嘗試創立新品牌,並調節部分菜式和售價。

外賣的大數據分析

李:你們最近發布了一些有趣的數據,例如Uber Eats送了多少份外賣,哪一幢大廈的外賣次數最多,最受歡迎的外賣是什麼等。那對商戶是否也很有參考價值?

林:基於私隱條例,我們不會透露個別商戶的營運情況,只會披露整個地區的概況。例如該區最受歡迎的菜式,商戶看到後可以考慮多推出類似的餐點。我們很希望餐館能夠成功,那樣我們的平台才能成功,這是一種共贏關係。每一家合作餐廳都會獲得一部接單用的平板電腦,除了接單,它還紀錄了餐館自身的數據。店東可隨時進行大數據分析,了解今天或過去兩周最受歡迎的五道菜式。由於食客也能對服務進行評分,所以店東也可了解每一道菜的平均分,並對得分較低(意味較難吃)的菜式予以改良。

我們公司則對其中一項指標特別着緊,那就是由菜式煮好直至送到食客手上,到底花了多少時間?以香港來說,現時平均需時10分鐘。假如我們發現有些餐廳需時特長,就要跟它傾談,看它的前線人員是否未能與我們的送餐夥伴配合。

李:香港還有不同的送餐公司,巿場會否已太擁擠?仍有發展空間嗎?

林:肯定有空間。線上叫外賣在香港仍只屬起步階段。香港人口多達730萬,現時的滲透率仍極低,尤其與新加坡和台灣等鄰近地區相比。假如市面有更多平台,那對消費者和餐館也是好事,他們能有更多選擇。

至於我們公司,來年希望改進兩方面。其一是速度,現時從落單到上門約為33分鐘,儘管在外國已是頭段班,但香港人普遍有更高要求。其二是價錢,現時各平台多是收取20元一次,那對外國人很便宜,駕駛的汽油費也不止此數,但香港人會說不如自己坐小巴去買吧。這些都是香港的特殊情況,我們要因地制宜,尋求更高效率。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2-4pm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4月8日題目:濟急扶危,人人有責,嘉賓:香港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服務)楊陳惠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