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8日

陳少平 霧線之下

衝上雲端

Amazon公布第三季業績後狀態大勇,翌日(10月27日)股價衝高13%,該公司在第三季每股賺52美仙,遠超市場預計的3美仙。當投資者及消費者驚嘆網購威力巨大的同時,他們可能把Amazon跟網購直接畫上等號,而忽略了該公司其他優質業務。的確,Amazon佔美國網購市場約44%,市佔率正穩步上揚,把美國網購直接當作Amazon其實也不為過。但是,很多讀者可能不知,該公司現時最大的盈利來源卻是其雲端業務(AWS, Amazon Web Services)。

在第三季裏,AWS 雖然只佔其營業額10%,卻貢獻11.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而Amazon整體的營業收入卻只有3.47億美元。該公司網購業務行薄利多銷的策略,而AWS補貼了整間公司大部分的盈利。AWS不僅利錢豐厚,增長甚至超越網購主業。AWS第三季增長達42%,優於公司整體營業額增長率34%。

作為消費者,一般讀者們最大機會直接接觸的是B2C雲端服務,包括iCloud、Google Drive、Dropbox等。事實上,除了消費者直接付費使用的雲端服務外,企業尤其是新型或初創企業也是雲端服務大客。

初創節省成本專注本業

雲端服務其實可以細分為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消費者接觸的多屬SaaS,Programmers開發apps用的Google's App Engine tools屬於PaaS,而AWS為很多企業提供的便是屬於IaaS。

企業以往動輒投資上千萬美元構建自己的Server及IT設備, Server不但佔用辦公室空間,企業還要養一班搞Server的專才,以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來說可謂所費不菲。

自從企業雲端服務興起後,初創企業可以省卻龐大的硬件投資及管理server的煩惱,專注搞本業。英國初創FinTech公司Startling Bank的CEO Anne Boden最近表示,以往新公司需要3000萬英鎊投資的科網基建,現在利用雲端服務可能花費30000英鎊就可以讓業務即時上馬,而相關headcount可能是以往的十分之一(Startling Bank本身也是建基於Amazon的雲端上)。

除了成本之外,企業雲端服務為企業提供更大彈性,能隨實質業務需要調節所租用的運算能力,而Amazon作為一間全球領先的網路科技公司,比起其他具規模的企業更有能力提供安全的Server。事實上,AWS的客戶除了一些小型公司外,大如Netflix也是AWS的客戶。

讀者們又能否想像,當閣下在Netflix平台上觀看House of Cards時,實際上是連接到Amazon的server?

科技發展除了使生活更便利外,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商業成本。從上述數字我們可以看到企業雲端服務在過往幾年間大大降低初創網路公司的入場門檻。近年初創企業有如雨後春筍,讀者們身邊大概也認識愈來愈多朋友投身Startup公司之中。

降低年輕人入場門檻

乘着這股初創風潮,AWS的增長比Amazon本身的網購業務還要快。企業雲端業務前途無限、利潤豐厚,當然也吸引其他公司垂涎。AWS第三季市佔率34%,第二名的Microsoft市佔率12%;雲端業務第三季按年增長達80%以上,該業務近年也成為公司新增長引擎,並使Amazon股價過去一年上升超過40%。在中國,阿里巴巴及騰訊也積極參與其中,阿里雲在最新一季銷售額按年增長更高達99%。

企業雲端業務與初創企業的關係密不可分,以三家本地初創企業Klook、FeedMe Guru和MeeOpp為例,他們都用上了不同公司提供的雲端服務 (Klook—AWS、騰訊;FeedMe Guru—AWS;MeeOpp—Digital Ocean、Cloudinary)。這反映了本港Startup使用雲端服務似乎十分普遍,而價錢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AWS作為龍頭,叫價當然較硬淨,而規模較小的雲端服務公司則似乎更願意跟Startup有商有量。 幾個年輕人如果現在創業搞了一個網上平台,為了支持自家開發的手機App而使用雲端服務,可能所費也不多(一開始甚至有免費試用)。以MeeOpp為例,他們的平台推出至今約5個月,目前在雲端服務方面每月只需花費約50美元(當然相關費用日後可能會隨業務增長而增加),可見雲端服務大大減低了年輕人創業的成本。

科技發展愈來愈快是鐵一般事實,雲端業務發展會是另一個降低企業成本的方法,而筆者愈來愈相信科技普遍會帶來通縮,通脹升溫似乎遙遙無期。另外,現在流行一個觀點: 當AI時代來臨時,非IT專業員工便可能要面臨淘汰。

可是,在此之前,如果Anne Boden的估算準確(現在只需要從前十分之一的IT人手便可管理在雲端的server),很弔詭地最先受新科技威脅的卻可能是IT員工。

作者為中銀香港投資管理總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