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3日

黃錦輝 宏觀視野

稅務優惠對促進科研更有效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近期向傳媒表示政府正計劃推出稅務優惠,鼓勵更多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在香港進行科研,提升自身的生產力及市場競爭力。

「Hi Tech 揩野,Low Tech 撈野」。由於創科投資風險極高,傳統企業一般在這方面的投資偏向保守。為幫助企業跳過這門檻以及提升他們的研發能力,政府推出不同的資助計劃。然而,政府所提供的資助只屬於起動基金,不應長期資助業界。理論上,企業利用政府資金跨過門檻之後應該能體會到科研對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從而自發持續投資科研活動。

不然的話,政府便有如「怪獸家長」般,過分眷顧業界,最終弄巧反拙,未能提升企業對科研投資的主動性。

現金回贈缺乏誘因

國際研究管理學專家認為最有效的政府(公)對業界(私)科研投資比例適宜維持於30︰70,但是香港現時的比例只是約55︰45而已。因此,楊偉雄局長續指希望透過稅務優惠,讓企業科研投資的比例超過政府,例如仿效新加坡的超出兩倍優惠水平。

科研稅務優惠政策在香港其實並非新舉措。港府早於《2009-2010施政報告》已提出「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並為此計劃預撥2億港元,由創新科技署推行。計劃旨在鼓勵企業與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合作。透過此計劃,企業可以從其投資的「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研發項目中獲取40%的現金回贈。根據創新科技署的資料,例如某公司在一個「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研發項目中投資了50萬元,免稅後該公司最高可以獲得25萬元現金回贈。計劃至今已有99個研發項目受惠,優惠金額約0.993億港元,佔政府總研發投資金額不到1%。

「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原意雖好,但發展進度似乎偏慢。概念自2010年面世以來,約有3000個合資格申請項目,當中只有99項獲得回贈,佔政府總研發投資金額不到1%。筆者認為當中問題之一是計劃的覆蓋面不夠全面,申請資格局限於投資「創新及科技基金」項目的企業。這項安排大大削減企業在港自發進行科研的動力,例如企業缺乏誘因去開設私營研究中心。

施政報告應作交代

筆者估計楊局長所提的稅務優惠政策將會打破這局限,擴大業界受惠者範圍。成功絕非偶然,創科局必然經過一番努力耕耘才可開展新政策。「現金回贈計劃」的財政安排來自創新科技署,因此署方只可以在其控制範圍內自主推行計劃。若要讓稅務優惠政策跳出此框框,創科局必須先要獲得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同意,針對性地修改稅務政策,當中亦牽涉到因創科而少收的稅款對整體社會開支的影響。儘管目標鮮明,政府內部跨局及部門合作複雜需時,殊不簡單。

科研稅務優惠在國內外運作多年行之有效,香港不容再拖。筆者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進一步交代科研稅務優惠政策,例如退稅的幅度,更重要的是初創公司如何從中受惠。

作者為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