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30日

陳少平 霧線之下

金融監管軟與硬

上周五Jackson Hole央行年會上,聯儲局主席Yellen未有提及貨幣政策方向,但強調捍衞金融監管對穩定經濟及全球銀行體系的必要性,會上她提及對中小型銀行監管有放寬空間,以及限制銀行proprietary trading的Volcker Rule可以「simplify」,但表示「any adjustment to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should be modest」。這次Yellen與Trump的主張唱反調,是否意味着她的任期快將完結?

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其中一個問題是OTC交易的CDS合約太多太大,極不透明,市場參與者和監管機構都無法掌握整個市場有多大,而最後CDS在這情況下發展成一個市場無辦法承受的炸彈。當AIG在瀕臨倒閉時求聯邦儲備銀行出手前,才告知AIG有2.7萬億美元的CDS合約。難怪美國時任SEC主席Chris Cox說:「The $55000bn CDS market is completely lacking in transparency and completely unregulated.」

銀行須減低槓桿比率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各國政府與監管機構備受壓力,致力推行金融監管改革,Basel III、Dodd Frank Act和MiFiD 2等改革方案相繼面世,意義都在於維護金融穩定。中國較早前也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未來5年金融工作訂下明確目標,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促進經濟和金融之間健康發展,這些改革都令全球金融市場發展比以往更加穩固。

Basel III是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政府致力推行的其中一項金融改革,要求銀行減低槓桿比率並提高最低法定資本要求,使銀行有足夠緩衝資本去面對突發的金融市場動盪或走資情況,一旦經濟衰退時,銀行也有足夠資本準備應付潛在損失。巴塞爾銀行委員會還提出許多關於資本、財務槓桿(e.g. Leverage Ratio)及流動性標準的新規範(e.g.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及於2018年實施的Net Stable Funding Ratio),用來強化對銀行產業部門監管與風險管控。

歐洲會於2018年1月實施MiFiD 2,這個被形容為金融海嘯後覆蓋範圍最廣的監管條例,將進一步改寫歐洲甚至整個金融業生態。建基於2007年實施的MiFiD 1,當時只包括股票現貨交易,而MiFiD 2將範圍進一步推廣至外滙、利率、股票、商品及其衍生產品。MiFiD 2致力加強市場透明度,鼓勵交易在受規範的交易場所進行,每筆報價要記錄而交易需要及時公布,有助市場參與者「price discovery」,亦為監管機構帶來大量寶貴數據,使其可了解各市場深度。此外,MiFiD 2要求sell-side銀行須向基金經理收取研究報告費用,由於過去的研究開支是由交易費用補貼,此舉可讓基金經理重新審視他們願意花多少錢購買研究報告,可減低利益衝突。

審核網貸降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英國脫歐已無懸念,但英國FCA已表明英國也會跟隨實施MiFiD 2,歐洲大陸各監管機構可謂目標清晰及一致。

至於中國,自1997年以來,5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月在北京召開。與之前歷次會議不同的是,習主席親自出席本次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這次會議主題為推動金融經濟降槓桿和防風險,比如國務院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有明確監管職責和問責權利,提升監管效率。互聯網金融機構監管也逐步升級,協力廠商支付和網貸將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考核範圍,確保這類互聯網金融機構有足夠資本,降低百姓承擔的風險。

如果宏觀中國、美國及歐洲三大經濟體系,各國監管機構都致力令到市場更加透明,銀行資本更加充足穩健,以更多「standardized contract」取代「structured trade」,在指定交易場所進行或以中央結算(CCP),以及立例保障基金經理及小投資者權益,這些一致的大方向似乎不大可能走回頭路。

憑着各國多年來的努力,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加強市場透明度,現在金融體系已經比10年前穩健得多,但也不能過分監管,以免導致市場參與者難以生存而扼殺了市場流動性。相信未來即使有大規模金融風暴爆發,源頭來自銀行的機率也會相對小。反觀近年的黑天鵝均由政治事件引起,每次金融危機發生後都會有一系列監管政策出台使金融業浴火重生,但政治事件帶來的風險又有誰來把關呢?當金融業被政府監管得如此穩固的時候,那麼誰能監管Trump呢?

中銀香港投資管理總經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