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10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通脹削購買力 政府喜蟻民愁

身為作家最大好處,或者就是有機會與讀者互動。不論是透過我們的網上評論,或者電郵,又或是會議期間走廊對話,沒有東西比與你們分享想法更讓我高興。交流永遠充滿啟發,即使當我們意見相悖。

德弗里斯(Glenn De Vries)回應我在7月的文章〈黑天鵝游近 美國宜小心〉時有以下評論:天然氣價格在經濟擔當哪種角色?對我來說,通脹對大眾是好事,對政府是壞事;通縮對儲蓄者是好事,對購物狂是壞事。什麼人希望花更多錢買東西?我從家庭預算見到通脹,然而他們告訴我,我們有通縮。一切都令人那麼困惑,不是嗎?

我會回答稱,理解通脹時,問題在於並非每項價格在同一時間以相同數字上升,這代表你認知的通脹率可能與其他人相當不同,因為大家用錢方式有別。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不會留意處方藥價格上升,退休人士可能不會為意電子遊戲價格下跌。

政府冀龐大債務消失

消費物價指數(CPI)等基準試圖反映「平均」家庭經驗,但只有少數家庭屬平均,我們全有自己喜好及優先次序。我希望釐清一個常見的誤解,當你可以花費少些但得到同樣的貨品及服務,那時通縮對家庭預算是好事,通脹相反代表你要支付更多,政府喜歡通脹,因為希望脹走龐大債務。

經濟學家認為2%通脹率是正確目標,我認為十分奇怪。首先2%通脹率代表你現在儲蓄的錢,將在36年內失去50%購買力。這也代表你的儲蓄必須至少有2%回報,才能維持購買力;若你希望增加未來購買力,你的儲蓄回報率就必須超過2%──當利率是1%時,那非易事,除非你願冒額外風險。

我曾以不公開發言者身份的規則,與一些諾貝爾得獎者交談,他們爭辯聯儲局其實要偷偷地瞄準4%通脹率,或讓經濟變「熾熱」,因為這是我們能靠「增長」擺脫累積下來的龐大債務唯一方法,但這存有某種扭曲的邏輯。

如果你能夠有4%通脹率及2%實質增長率,兩者相加名義經濟增長就達到6%。如果總債務只增加3%,債務與GDP比率將會每年下跌3%,當時討論內沒有人爭辯我們必須要平衡預算,亦無人為小人物發聲。當通脹率為4%,一般百姓購買力會在18年內減少50%。通脹是資本及購買力的破壞者。

以下兩篇是對〈危機逼近 勿掉輕心〉這篇文章的回應。埃弗里特(Paul Everett)指出,他相信人類,特別是西方民主,需要為累積了至少150年的經濟問題負上責任,核心問題是我們沒有汲取教訓,在政治蒙蔽下走錯路,財富收買了國會及官僚。西方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陷入混亂,然後又出現二次大戰,而現在我們同時有3個地緣危機正在醞釀──中東、北韓及南海,但西方看來不能及時採取所需行動。二戰造成數以千萬計人喪生,破壞數以億萬計財產。大家要汲取教訓,與金融無關的更大事件將降臨,我們將無處可避。

我的看法是部分問題在於溝通。社會與為所有人作決定的領袖,以及我等在旁邊評論的觀察家一起進化,我注意到有事將會發生,但缺乏權力去改變,大權在握者卻不注意確實正在發生的事。此外,埃弗里特與我都相信要採取必要行動的事,其他人未必認同。缺乏共識,直到必須採取行動但已經太遲,最終代表事件到頭來成為更大危機。

車主陷巨債拖垮銷量

亞夫(Michael Yaffe)對同一文章就評論道:在過去10年,汽車喜好情況改變相當驚人,轎車淘汰,SUV流行。如果擁有二手SUV,在車換車時相當着數;但如果是轎車就會相當失望。二手車數量淹沒新車銷量,去年售出約4000萬輛二手車。由於轎車轉售價值低,很多車主將會因汽車貸款而水深火熱。

我就留意到有大量供滿貸款的車輛,並影響未來銷售量。以低息及6年與7年期貸款為主的推廣,拉高了銷量。那些推廣令本季及本年業績看來不錯,但這將拖累未來銷售,因為人們受誘下欠債更多。

這將很快構成重大問題。車廠的慷慨資助令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背負更多債務。只要經濟稍微有點不景氣,這些汽車貸款就可能成為壞賬。但債主能做什麼?收回無人想買的車?我懷疑會出現上次衰退時,按揭貸款商大玩的「延長貸款扮沒事」(extend and pretend)遊戲迷你版。若非如此,債主會蒙受重大損失。很多個案債主正是汽車公司,他們將要面對更差銷量。

至於有關〈貿易錯一子 滿盤皆落索〉文章及我對保護主義冒起的關注,帕爾塔(Rolf Parta)回應說:美國貿赤很大程度緣於我們拒絕徵收增值稅(VAT),但幾乎我們所有貿易夥伴都收這個稅;VAT是在一個國家購買各類購物,包括進口貨,所附加於價格的稅項,但不適於出口銷售,如果兩個國家稅收一樣,生產成本一樣,但一個徵收VAT,另一個卻沒有,你能預計徵收VAT國家的公司,生產、運送及銷售的整體成本將較低。

帕爾塔坦言,非VAT國家的公司要在國內繳交全部稅款,外加出口到VAT國家繳交的VAT,他們要面對只交國內全部稅款的本地公司競爭。與此同時,在非VAT國家,進口享有相等於VAT比率的扣稅,本土製造商卻要繳交全部稅款。這種不公平自五十年代、VAT發明時已經出現,歐洲很久以前就以需要重建二戰受損經濟作為理據,我建議美國必須如歐洲(及中國)一樣補貼製造業,拒絕徵收VAT已不合時宜,徵收VAT,也許以較低或零入息稅作為交換,能糾正多個行業的貿易情況。

平衡預算靠徵增值稅

長期讀者都知道,我希望美國設有VAT制度,我認為這能取代或大大減少入息稅及工資稅。但基於某些原因,能將之成事的政客拒絕考慮。他們憂慮我們最終要繳交VAT,另外又要繳交現行稅款。

進一步來說,由於法定必須支付的福利及醫療開支關係,赤字將會增加更多。唯一解決方法是賺大錢,能賺取數以萬億美元來平衡或接近平衡預算的,就是VAT。面對現實吧,我們遲早要收VAT──可能在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及政府下會實行,但民主黨不會仁慈地降低入息稅。另一方面,共和黨政府能利用VAT,完全消滅社會保障稅及狂減企業稅和入息稅;然而他們甚至不能通過簡單的稅改方案或醫改。

在本年初,我受到鼓舞,以為共和黨能行動,我們能獲得重大稅改、醫改及官僚改革,把潛在的商業周期衰退或更惡劣情況攆走至少3年或4年。現在他們可能通過他們所謂的稅改,但這只在邊緣修修補補。我將公開承認「我隊」吹噓自己可踢場好波,只是無法帶波向前,對這點個人非常失望。

以下是對〈美國嚴重撕裂 貧富兩個世界〉的回應。讀者米勒(Ron Miller)直言,德國連鎖超市Aldi能夠持續成功,不僅因為他們用低廉價格大殺四方,而是因為顧客明白到,有別於美國廉價連鎖超市Dollar-General,他們毋須因價格低廉犧牲品質。

毋須因低價犧牲品質

米勒表示,Aldi品質一如大型連鎖超市或超過他們,能夠削價看來在於犧牲極少數便利(例如幫顧客入袋的員工),他們預先包裝所有產品,只出售一個品牌──也就是自家品牌,很少有其他選擇,在上架、入倉及批發價一定節省甚多。如果Aldi品牌質素並非上等,其經營模式就行不通,而實際上其產品質素與售價高50%的Kroger相若或更為優勝。

我就覺得,價格與品質關係是經濟學家爭辯的議題,有時產品價格不變但品質改善,轉變原因應該是通縮。你每花多一元就購買更多用途,但這效果難以在CPI及其他數據展示。經濟學家因此作「享樂式調整」,但方法仍未趨完美;而且當你考慮電子產品效能迅速增加,合計影響可能會嚴重。

只有經濟學家才能說一桶石油賣100美元,就GDP而言,相當於各以50美元買兩桶石油。GDP以花費的美元計算,並非量度經濟增長最佳方法。有人認為通脹被誇大,有人認為通脹被低估,你會有什麼結論,通常取決於先前所做的假設。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