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5日

梁嘉麗 專業隨筆

維持並發揮金融人才優勢

香港剛剛慶祝回歸20周年,官方的慶回歸標語「同心創前路 掌握新機遇」依然隨處可見。當一系列慶祝節目告一段落,我們也應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前路」應該怎樣去「創」,銀行和金融業的「新機遇」又是什麼,以免「蘇州過後無艇搭」。

筆者認為,無論是「創前路」還是「掌機遇」,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沒有人才優勢,前路必然處處荊棘,機遇只會是掠門而過。

談到人才優勢,香港銀行業可說是不乏金融人才,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業整體形象大受影響,專業性受到極大質疑,部分客戶對銀行失去了信心,也有社會人士對銀行業產生負面情緒,就連年輕人對投身銀行業也存有戒心。香港銀行學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4歲以下年輕受訪者中(大多為業內人士),只有一半認為銀行業對年輕人仍具吸引力,有部分銀行業務主管更私下向筆者反映,部分前線職位難以吸納新血。

銀行業必須走向專業化

能否維持人才優勢,成為銀行業一大議題。為了「創前路」,業界於金融海嘯後着手重建銀行業的專業形象,期望盡快挽回社會信心,吸納優秀人才。從人才培訓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業界必須有一個通用的資歷基準,讓公眾更了解銀行從業員的專業水平。此外,現時坊間培訓課程林林總總,若業界能以一個通用資歷基準為本,來部署相關培訓工作,不單能為僱員和僱主提供一個既清晰又獲認可的進修階梯,精簡培訓工作安排之餘,更有助避免資源重疊,從而減省從業員在培訓上投入的時間。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4年起陸續推出銀行業專業資歷架構(ECF),制定一個行業通用的資歷基準。同時,香港銀行學會也於年初推出了一個全新專業資格認證,「銀行專業會士」(Certified Banker),當中包含了個別ECF的課程,旨在提升銀行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及技能,以應對不斷轉變的營運環境。

加強人才培訓固然重要,不過要「掌機遇」,香港必須努力爭取機會發揮人才優勢。回顧過去20年,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不斷融合,透過「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不斷推進粵港合作,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港快速發展,以至「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的推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揮了其在金融、財資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內地金融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學會的會長王冬勝先生較早前在全國政協全體會議上指出,熟悉國際金融規則及市場化運作的香港專業人士為數不少,期望國家可充分發揮香港的人才優勢,讓更多香港專業人士有機會在各種國際金融組織中擔任重要崗位,增加國家在國際金融舞台上的影響力。隨着國家的金融改革步伐持續,粵港經濟合作不斷加深,再加上推行「一帶一路」的倡議,香港的銀行從業員必須堅守行業國際化的水平,並加強自己對內地金融業的了解和知識,方可把握新機遇。

最後,不得不提科技發展。回歸後的首10年,銀行科技發展只不過是指網上理財、網上交易和軟硬件設施提升等項目。到了今天,銀行業已進入數碼化年代,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驚訝。早前還被視為破格創新的金融科技(FinTech),隨着傳統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協作關係愈趨密切,金融科技也快要變成「常態」,將會成為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營運模式的一部分。雲端計算、大數據分析、數據存儲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人工智能以及生物認證等重要科技,已開始被銀行及金融業在不同的業務層面上採用,成為其系統中的元素。

筆者認為,業界必須為金融科技對傳統經營模式所帶來的改變作好多方面的準備,而人才培訓正是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畢竟,科技和金融知識兼備的本地人才並不算多,為了配合未來的發展所需,業界必須正視這方面的培訓工作。

優秀及專業的金融人才一直是香港位列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之一。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時所說的一句「蘇州過後無艇搭」,提醒香港必須利用本身優勢,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要乘風破浪「創前路」,必須趕緊登上這艘「發展號」。

作者為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