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6月27日

曾國平 經濟3.0

回歸廿周年︰我們留意過的四個經濟議題

忙碌的日子眨眼過去,我們「經濟3.0」在香港報刊寫文章差不多有5年光景,加起來文章過千篇,大概也有100萬字?讀者從來是小眾,影響力也有限,不敢說篇篇有真知灼見,只敢說選材從來經過深思熟慮,更不怕講真話得罪政府。知識分子為五斗米折腰之餘,唱唱反調也是職責所在吧?小罵大幫忙以至為政府政策說項的學者文章供應太多,寫起來也太悶了,還是實事求是比較過癮。

趁回歸廿周年,我想跟大家回顧一下我們關注過的四個經濟議題,溫故知新。

一.政府儲備愈積愈多

政府愈來愈有錢。回歸前的6月,外滙基金資產總額未夠6000億元,扣除用以捍衞聯滙的金額,剩下「自由儲備」有3600億元。廿年過後,外滙基金是當年的6.7倍,「自由儲備」是當年的5.2倍。將1.9萬億元「自由儲備」除以人口,每人大約有26萬元存放於庫房,以水浸形容政府一點也不誇張【表1】。

誇張的,是有學者專家警告香港將陷入赤字要儲更多錢未雨綢繆,有政府官員堅持儲備沒有盡頭總之愈多愈好,同時錢多身痕的政府基金眾多,一個又一個基建工程以百億計的氣勢大花特花。無奈的,是我們提出全民派錢還富於民只有少數支持聲音,提出以儲備推行長壽保險的建議更是石沉大海。

二.四大支柱產業比例變化

從前有四大天王,今天有四大產業。無論政府官員如何再三強調旅遊是香港的重要產業,無論學者專家如何力陳旅遊是香港收入的主要來源,實情是旅遊業一直是四大產業的第四,給頭三大產業遠遠拋離【表2】。(同時,四大產業加起來的比例一直上升,由2000年的五成增加至2015年的接近六成。毫不意外,佔本地生產總值下跌得最多的是製造業。)

對,自由行的確令旅遊佔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2.4%大增至2015年的5.0%。要追問的,是我們為了每月以百萬人次計的內地旅客放棄了什麼。逼爆公共交通,旺區掃貨北區拖喼的景象,製造了大量口角衝突,損害兩地人民感情。我們建議過以入境稅提高旅客質素,減少擠迫造成的租值消散,算是有政黨支持過,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三.的士行業的根本問題

自1998年以來,香港人口和旅客節節上升,但香港的士牌照沒有增加過,投訴數字卻是一枝獨秀【表3】。的士問題,從來都在不靈活的發牌制度。車量車費調節緩慢,跟經濟表現脫了節,自然就有拒載、兜路等「非價格」行為出現。例如2009年香港稍為受金融危機影響,一直增長的投訴數字應聲下跌,當年的司機會比今天的多幾分禮貌。

的士問題依舊,什麼修補也解決不了僵硬的本質。想要多一個選擇,讓乘客參與共享經濟,又遇上政府主動放蛇拉人「創傷科技」,堅持幾十年來老土的法規和政策。講得多寫得多也嫌自己長氣。

四.大學生收入增長今不如昔?

就如蘋果與橙不能比較,樓價跟薪金比較沒有意義。要比較,就比較反映居住成本的租金。根據教資會的調查數字,大學畢業生由1996/1997學年到2014/2015學年平均年薪增加了三成【表4】,遠遠跑贏消費物價指數,略為跑輸中小型單位的租金(隨着劏房微型單位普及,計入每呎租金應該跑輸更多)。各大學科中,表現較佳的是商管、工程、科技,薪金幾乎沒有上升的是人文學科。要留意的,是同期畢業生人數也上升了超過三成。平均質素下降,平均薪金也就有點誤導;同樣質素的大學生,廿年來平均薪金增長不止三成。驀然回首,廿年前我們能否預見到今日的香港?廿年後香港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