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1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資訊處理 燒腦遊戲

基礎經濟學告訴大家,資源一般都很稀少,而人們的需求卻很大,於是我們需要找到方法有效分配供應有限的資源,經濟學很大部分都是在研究這些方法。

最近幾年出現了一種違反這個理論的資源,那就是資訊。全世界充斥着各種資訊,供應多得令人咋舌,只要一上網,各種資訊就撲面而來,而從傳媒業的營收狀況看來,資訊的供應已經遠遠拋離需求。

問題是大部分資訊都是有某種偏向的。筆者經常會閱讀經濟師對最新數據的分析,有些經濟師為了表達自己想展示的經濟觀點而刻意扭曲有關數據真正的意義,當然也有很多的分析充滿驚喜,不但深入剖析,並帶出一些真正有見地的想法,令人可以從一個新角度審視這個世界,筆者喜歡稱這些人做「真理追求者」(seekers of truth)。

時間智慧 缺一不可

資訊這種資源無處不在,真正稀少的是人們將之加工成為有用之物的能力。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人都仍然在努力建立這種能力,而且創造真正有用的資訊需要花不少時間。

筆者自己有一套方法處理每天湧現的龐大資訊量。首先,要有良好的資訊渠道,希望各位讀者會覺得筆者是個可靠的資訊來源,本人正盡最大的努力讓大家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

其次,是依靠值得信任的同僚和助手做一些前期處理。其中一位令我不至於溺斃於資訊海洋的好幫手,是Lindsey首席市場策略師博克瓦爾(Peter Boockvar),他擁有超人一等的能力,可以迅速消化一些原始金融資訊,然後將之轉化為簡單易明的資料,而且內容很有啟發性。

讓我們現在看看博克瓦爾於5月11日在他的通訊The Boock Report中刊登的部分文章,他全年每個工作天都會這樣寫幾篇短小精幹的文章,而內容永遠不會走樣,總是能夠用有趣而令人信服的方式講述當天發生的事,當中所需要的腦力可想而知。

羅森格倫轉軚/卡尼身陷困境

美國:

美國波士頓聯儲銀行總裁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在本月10日作180度轉軚。我一直以為他是個標準鴿派,但現在他已經變成聯儲局其中一個最鷹派的鷹派,剛好與明尼亞波利斯聯儲銀行總裁柯薛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從鷹轉鴿相反。後者現在不但支持零息政策,甚至羨慕歐洲有負利率。

羅森格倫說他希望美國今年再加息3次,並在6月議息會議後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擔心經濟過熱,儘管首季經濟只增長0.7%。他主要是從勞工市場角度來看,認為現在勞工市場持續緊縮,失業率也下跌,而聯邦基金利率仍然只有0.875厘,資產負債表仍然大得接近危險水平。

當然,這只是他個人意見,而且他今年沒有貨幣政策投票權,但如果曾經是大鴿派的他也有這種想法,意味此類思想可能正在內部蔓延。不過,我不認為主席耶倫(Janet Yellen)會被影響,聯儲局今年應該會像預期般再加息兩次,並在12月宣布「縮表」。

事實上,局內影響力甚大的紐約聯儲銀行總裁達德利(William Dudley)已經開口暗示羅森格倫控制自己的言論,強調聯儲局沒有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的迫切性,並再次提到「循序漸進」。此外,他說局方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討論「縮表」。

英國:

英倫銀行宣布維持利率不變,並暗示可能加息,警告市場不要太習慣貨幣政策不變,當然這種警告毫無說服力,消息公布後英鎊下跌,債息呆滯。為什麼英倫銀行一直不肯加息?他們說是因為工資沒有具體增長,但如果他們真的有心控制通脹和阻止英鎊下跌,實質工資應該已經有增長。

行長卡尼(Mark Carney)說英國家庭面對困難的環境,其實他需要負上部分責任,因為他在脫歐公投後採取先發制人的減息措施,導致工人、存戶和退休人士在通脹升溫下收入減少。卡尼一臉正直地說,英國的刺激性措施剛剛好,沒有過多的問題。剛剛好會帶來末日嗎?英倫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前所未有的大,企業債券市場基本上已經部分國有化,標準利率只有四分之一厘,而10年通脹預期是3.1%,實質消費物價通脹已經接近3%,而且工業生產在3月連續第3個月萎縮,按月跌0.5%,跌幅大過市場預期。

續領失業救濟人數/通脹/德拉吉被質問

美國:

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低於預期,續領人數也跌至1988年以來最低,換言之,聯儲局在這次加息周期中的進度可能比實際應有的落後很多。很多僱主現在都不願裁員,擔心新員工不如原先的好,同時也在期待特朗普政府的稅改和放寬管制措施可以推動經濟增長。

生產商價格全面上升,主要是受服務行業的推動,投資服務、酒店旅館、航空旅遊等各方面的價格都有所增加,而產品價格增長主要來自香煙,其他如食品、天然氣和藥物等售價都向上。對投資者來說,通脹概念仍然可以炒,Journal of Commerce(JOC)商品指數在2月按年升了18%,到3月只回落了4.5%,而服務價格通常升了就較難下跌。

歐洲: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本月10日在荷蘭央行被「盤問」,因為荷蘭議員和德國一樣,認為歐央行現在採取的是貨幣極端主義,批評他們是在掠奪荷蘭退休人士的財富。議員在會議結束後送了一朵太陽能鬱金香給他,提醒他不要忘記荷蘭17世紀中期發生的資產泡沫和金融危機,叫他每次在央行開會前看看這朵花,引以為鑑。

既可載舟 亦可覆舟

上述兩篇文章都不長,但是內容精采,一般人大概要花上數小時才能得出博克瓦爾那些心得。在他的幫助下,筆者只需要花5至10分鐘便能夠清楚了解當天所有主要數據和其背後的訊息。

他每天這樣做而且做了很多年,對每個數據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讀者們千萬不要學博克瓦,就算要做也不是每天,因為這樣很可能適得其反,令大腦麻痹。

筆者很幸運,身邊至少有十幾個博克瓦爾這樣出色的朋友,為我過濾各種市場資訊。另外,我也會看十數個見解獨到的作者的作品,他們很清楚如何從資訊數據解讀現實世界動態。外面有很多資訊在流動,但智慧──真正優秀的思維──卻少之又少。

筆者現在正在籌備一本關於20年後世界的書,相關研究對個人思維有很大幫助。我對未來的看法在過去5年有很大的改變,而且不是所有都向好的方面,我愈來愈擔心世界將會出現「大重啟」(Great Reset)。

眼光獨到 保持客觀

經過這些年,筆者認為自己是個資訊處理者,探討世間的一切,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些具深度而又可靠的想法。所謂「可靠」是我盡量不會扭曲資訊來推廣某種世界觀。我當然有自己的世界觀,也會在專欄中展現出來,只是我會盡量包含其他角度,保持客觀。

除了上面提到的消息來源,這些年來也有一些我認為對資訊眼光獨到的人,他們寄給我的資料我都會留心,儘管不是所有都能夠讀完。

現在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要找到繼續向前的智慧和合理的前進道路也愈來愈困難。我的工作是讓大家走得比較輕鬆一點。

投資者現在可說是被一波又一波的資訊浪潮衝擊,太過接近可能會被淹沒,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浪潮又可以用來救火,金融市場大部分時間都不需要投資者做任何緊急動作,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