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20日

黃錦輝 宏觀視野

粵港澳大灣區 各擅勝場

兩會舉行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以下簡稱「大灣區」)。「大灣區」涵蓋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江門、惠州、珠海、東莞、佛山、肇慶及中山合共9個城市,兩區9市的總人口約1億人,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萬億美元。若然把「大灣區」與硅谷為經濟動力核心的三藩市海灣區比較,兩者的規模不相伯仲。事實上,「大灣區」的GDP已超越對方。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利用香港及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國家對外及經濟發展。

聚焦兩區9市

理論上在國家「大灣區」的政策之下,香港應該機遇處處,然而在實際執行上殊不簡單。首先,「大灣區」嚴格而言對香港並不是新概念。早於20年前,回歸初期,粵港合作已經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大方向,香港工商業界摩拳擦掌,旨在於廣東省一帶大展拳腳。10年過後珠江三角洲經濟合作帶,已發展成為香港企業的華南區發展策略,到了2014年進一步發展為灣區經濟概念。不過無論掛上什麼名號,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在地理上仍聚焦在上述的兩區9市。

既然如此,難道今天的「大灣區」只不過是舊酒新瓶而已。非也,過去20年9市經濟突飛猛進。以深圳為例,其GDP於1996年、2006年及2016年分別約0.18萬、0.58萬及1.93萬億元人民幣,同期廣州的GDP分別約0.15萬,0.61萬及2萬億元人民幣,而香港在同期的GDP分別約1.24萬,1.5萬及2.34萬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香港的經濟進度明顯較為緩慢,廣州及深圳兩市每10年的GDP增長平均超過3倍,但香港的增長卻少於60%【表】。這現象反映出在過去20年之間,兩區9市內誰是龍頭城市的地位持續在變。回歸初期香港當時充當龍頭大哥可說是當之無愧,但之後不斷地被灣區內其他城市迎頭趕上。今天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其他城市(尤其是深圳及廣州)已是平起平坐。因此,在「大灣區」框架之下,香港與其他夥伴城市的協作模式將會有所改變,關鍵是在於各方如何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筆者進一步分析各市及區的經濟結構,觀察到各地具備自己的優勢產業,例如廣州的高端製造業十分蓬勃,深圳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領軍城市,而香港則是舉世馳名的金融服務業中心。除此之外,香港也是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大都會,港商對不同產業例如製造業、創科業等國際商務知識有豐富的認識。因此,區市內各持份者可以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並善用香港健全、高效的金融財務系統,與灣內其他區及市的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創辦跨國大企業,闖出國外。

「粵港澳大灣區」被納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意味着這計劃已成為國家的經濟政策,是未來廣東省,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重點工作之一。然而,針對「大灣區」往後的規劃工作,兩區9市政府必須在公平協商、互惠互利的大原則之下進行。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