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2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職位未來 繫於創業

本周我們繼續討論稅制改革。稅改將奠定國家經濟的基調和方向,對美國來說非常重要;而且影響不只在稅務方面,還有就業、醫保,以致整個社會契約的基礎,同時也會大大改變就業和投資環境,對投資組合和回報有深遠影響。正如之前所說,美國稅改會產生連鎖反應,其他國家也無法置身事外。

美國國會共和黨人大都認為稅改的宗旨是增加職位,當然也有人希望藉此縮減政府規模;亦有人覺得收入稅太高,需要調低。而民主黨人大部分都認為稅改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有錢人交更多稅,並透過某種形式重新分配財富,例如增加醫療福利,或者推出其他措施。

無可否認,稅改是個政治過程,而政客其實都很短視,焦點通常都放在最近期的目標,特別是在選舉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大選時,專攻白人中產階層的焦慮,以及製造業職位的流失,並因此得到優勢跑贏希拉莉。

自動化技術的威脅

特朗普揚言要失去的職位回流。問題是,逾八成的製造業職位,不是外流到中國、墨西哥等國家,而是被自動化設備取代,且有加劇的趨勢。的確,如果改革企業稅,蘋果很可能會在美國生產新iPhone,但其實iPhone生產線的自動化設備愈來愈多,在幾年後,iPhone和其他類似產品的生產都會進一步自動化。這也並非只在美國發生,中國等其他國家也面對同樣問題。

因此,美國真正需要解決的,並不是製造業職位流失,而是要配合技術轉變的步伐。我們快將進入一個極速變革期,所指的不只是技術創新,就業環境和職位創造的條件也將急速變化。

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估計在2030年前,美國有25%的汽車會變成自動駕駛汽車。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駕駛職位,不少貨車司機和的士司機將會失業,Uber和Lyft等「Call車App」的司機也將難以幸免。此外,自動駕駛據說可以減少九成交通意外,汽車保險生意肯定受損,醫護人員需求也將較少,連帶警察、消防員、救護車司機等職位也可能縮減,更不用說很多修車公司會倒閉。整體來說,相關職位流失可能數以十萬計。

新技術的確可以創造職位,但是摧毀的更多。單是在美國,未來20至30年就將因此失去數千萬個職位。當然我們不可以一竹篙打一船人,很多新技術和社會發明的確可創造出全新類別的職位,未來職位之路並非單向行車:只有減少,沒有增加。稅改的核心就是要確保美國能夠創造出更多職位。相信我,稅改、新創公司和失業率之有着直接而不可分割的關係。

美國現在有1000萬年齡介乎24歲至64歲的白人男性不在勞動隊伍中,他們不是放棄求職,就是根本沒有在找工作;白人勞工階層男性(學歷最高只到高中的人)勞工參與率已經跌至59%。另一方面,愈來愈多50歲左右的白人男性染上毒癮,美國約250年來首次出現某個人口界別平均壽命縮短的現象。然而,在困境中掙扎的不只是美國男性,最近的數據顯示,美國女性的勞工參與率也在下跌。勞工參與率下跌其實並非今年才出現的趨勢,而是從六十年代已經開始。似乎每次出現重大技術改革,便會有某部分的勞動人口無法適應,跌出勞動隊伍行列。

德勤會計師行最近一個研究報告指出,在1871年的英格蘭和威爾斯,新技術是職位創造的搖籃,部分原因是新技術提高了人們的消費能力,增加了理髮師、酒保等服務業職位的需求。美國和其他國家也有這種情況,在十九世紀初,至少八成勞動人口屬農業;到十九世紀中期,比例已經降至五成,今天更只剩低不到2%。然而,現在的勞工生產力比120年前高了16倍。換言之,技術不是問題之源,而是解決方法,關鍵是要怎樣抓住新技術帶來的機會。

創業不如結業多

各種數據顯示,能夠淨創造職位的是小型新創公司,尤其是創立不到5年的新公司。從2008年大衰退開始至今,美國平均每年有45萬間新創公司,只是倒閉的更多。這意味目前成立年期較長的公司佔整體比例較高,這些公司雖然有創造職位,但同時也在削減舊職位,希望自己不會成為下一間柯達(Eastman Kodak)或者百視達(Blockbuster)。

大公司(員工人數超過500,成立超過10年)創造的職位沒有削減的多,雖然有Google或者蘋果公司這種高薪職位不斷增加的大公司,但也有如Buggy Whip及Icebox等老牌大企業為了存活而持續裁員,或者徹底改變經營模式。有人叫這種情況做「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也有人稱之為「創造性競爭」(creative competition)。

很多政客的想法很天真,以為只要給政府更多錢,他們就能做出一個神奇的「職位創造計劃」,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製造新職位。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美國職位的未來繫於新創公司身上,不要忘記,Google和蘋果公司在壯大前都是小型新創企業。不過,很多新創公司的業務並不如科企般刺激,就像髮型屋、酒吧、餐廳、洗衣店和各種各樣的特許經營公司。不要小看特許經營,這是真正有前途的生意,麥當勞有82%的店都是特許經營店,而且可以提供很多穩定的職位。

然而,創業所承擔的風險特別大,八成新創公司不是捱不過最初5年,就是不再以最初的形式經營;餘下的兩成當中,有八成亦在5年後倒閉。新創公司最需要的是營運資金,但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最好不要指望政府。筆者做過不少生意,政府從未出過一毛錢幫忙;但當賺錢後,他們就分去一些利潤(透過徵稅),蝕了就要企業自己承擔。

企業發展資本為重

研究指出,一個國家可得資本愈多,企業活動也愈蓬勃。如果對資本徵重稅,企業活動就會較弱,因為企業會把賺來的資金再投資,以推動增長,他們賺到的資金愈少,可得增長也愈少,這個情況在任何國家和任何時期都一樣。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企業集中地,原因很簡單,在這裏籌集資本比其他地方容易。這與目前的低息環境無關,因為只有已經建立起銀行集資渠道的大公司能夠受惠低息,新創業的人想借錢仍然要支付高利息。之前也說過,大企業削減的職位比增加的多,低息環境可能令他們減少裁員,但並沒有因此創造新職位。

美國整體政府開支(包括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佔美國經濟35%以上,當中沒有計入每年的債務增加。這意味比政府規模小一倍以上的私營企業需要肩負所有政府開支,而用來繳稅支持政府開支的錢,其實可以用來投資新公司,創造職位。當然這太過片面,不繳稅的話可以選擇儲蓄,不一定要用來投資,但也有人像我一樣,不做生意就渾身不自在。

向企業徵重稅和施加大量監管,會製造各種障礙,限制它們的發展,令新職位更加遙遠。因此稅改非常重要,下周我將與大家分享我認為最好的稅務解決方案。

我們需要盡快奠定下一個可以創造美國未來、創造職位未來的企業基礎;愈是拖延,前景就會愈不穩定,也愈令人不安。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