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2日

呂梓毅 沿圖論勢

兩股「購」買力看港美股市前景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股「特」式牛市氣勢如虹。其實美股強勢早於金融海嘯後已誕生,這個超級升浪的最大特色,是美國聯儲局量寬行動引發兩股強勁「購」買力──回購(Buyback)和併購(M&A)推高股市。然而,2014年底聯儲局已完成量寬,近年甚至逐步收緊市場流動性,這兩股支撐股市的「購」買力是否仍然產生作用呢?今期我們將探討這課題。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連續12個交易日創歷史新高,是近30年以來最長紀錄。雖然昨晚(周二)連升紀錄終於斷纜,惟自美國總統大選至今,美股已累升逾一成。不過,撇除近月才出現的「特」式升浪,美股大牛市其實早於金融海嘯後已誕生。自金融海嘯至今9年間,美股(連同股息)已從低位累積升逾兩倍!

正如以往本欄分析,美股在金融海嘯後能夠孕育出這隻超級牛,背後的「燃料」正是聯儲局量寬政策(QE),釋出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市場流動性。至於推升股市的其中兩項主要工具(Vehicle),則是回購和併購活動。

儲局收水 回購併購大減

由於聯儲局的量寬行動人為地把息率壓至異常偏低水平,大大降低企業借貸成本;一方面,企業有頗大誘因回購股份、推升股價(註:企業管理層多持有公司股票期權,故當中牽涉一定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問題);另一方面,吸引企業進行併購壯大規模,間接地推高股價。故此,在金融海嘯後,美股有「升也量寬、跌也量寬」的說法,即有量寬,股市上升;冇量寬,股市呆滯/反覆【圖1】。

然而,聯儲局於2014年底已結束QE3,由2015年底開始逐步加息,今年加息步伐更會進一步加快。在聯儲局沒有施行量寬且逐步抽緊市場流動性的大環境下,美股於2016年底反而重展明顯新升浪。背後動力源自市場對特朗普總統施政的憧憬,但量寬期間原有的回購和併購兩股「購」買力,會否隨着量寬政策結束,而令美股升勢戛然而止?還是這兩股助力依然是支撐美股升勢的原動力呢?

首先說回購活動方面,自金融海嘯後,隨着聯儲局推出浪接浪的量寬措施,標普500指數企業回購活動轉趨熾熱。標普500企業回購涉及金額(4個季度累計)由2009年第三季的2094億元(美元.下同),反覆飆升至2016年第一季接近5900億元,升幅逾1.8倍【圖2】,期內併購活動筆數亦升逾六成!不過,隨着聯儲局於2015年底啟動加息,回購活動不論宗數或涉及金額都由高位回落。截至去年第四季,相關回購涉及金額較高峰時減少接近700億元(11.7%)。

值得留意的是,自金融海嘯後,美股走勢與併購活動大部分時間亦步亦趨,兩者相關系數達0.78的甚高水平(註:相關系數愈接近+/-1,兩者正/負相關性便愈大),但近3個季度以來,兩者呈現一定的背馳跡象,顯示這股回購助力對美股的支持逐步消減。猶幸美企回購活動縱使已見頂,目前仍處於較高水平,暫未對美股構成太大壓力,而「特」式升浪因素亦某程度上暫時抵消這方面的負面影響。然而,隨着聯儲局持續並加快收緊銀根及加息,預料回購活動將進一步縮減,對美股支撐作用也將持續減弱。

至於併購活動方面,美國企業在本土進行併購的金額,自2009年下旬開始見底回升,金額由2009年10月只有約4000億元(12個月累計數字),輾轉攀升至2016年初(亦即聯儲局啟動首次加息後不久)的逾2萬億元,飆升逾4倍【圖3】!這正是近年推升美股的另一原動力,兩者相關系數高達0.7以上。跟回購活動情況相若,自聯儲局於2015年底開始加息後,相關併購活動明顯降溫,2016年底該數字一度跌至只有13890億元,較高峰時萎縮逾三成。

由此可見,隨着聯儲局開始利率正常化,逐步加息和收緊市場流動性,壓抑美企回購和併購活動。從中長線角度來看,美股這個超級牛市的原動力正逐步消減;這次牛市是否完結,還看特朗普能否引入更多催化劑延續其壽命。

那麼,香港股市的情況又如何呢?

港股屬外向型 升跌繫於熱錢

香港併購和回購活動涉及金額(註:回購活動只計算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同樣於金融海嘯初期見底反彈;惟當聯儲局推出QE2,該數字已見頂回落,直至2013年第二季,兩者合併數字只有170億元(美元,12個月累計數字)而已,較2010年底高峰期的820億元下挫近八成【圖4】。不過,隨後有關數字見底回升,於2015年底聯儲局開始加息時,更攀升至953億元的紀錄高位,反映2015年出現「大時代」升勢。

不過,從【圖4】可見,隨着聯儲局加息,香港的回購和併購活動已連跌4個季度,反映相關活動再次冷卻下來。然而,毋庸忽視的是,從歷年併購和回購活動涉及的金額與恒生指數走勢來看,兩者的關係性相對美股來得鬆散。故此,有關數字回落,不一定代表港股後市向淡,始終香港股市屬外向型股市,受資金流入流出的影響相對較大。

信報投資研究部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