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2月1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稅制求變 代價難免

一般來說,稅務不會令人覺得緊張刺激,最理想的稅制是低調而不招搖,只求收集到足夠應付政府營運的收入,一分錢不多,一分錢不少,可惜美國稅制距理想相當遙遠。

上一期專欄,我們探討過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的稅務建議能否創造職位,也討論過「邊境調整稅」(BAT)以及它可能造成的影響。今次我們將看看稅務建議的其他部分,然後下周再深入探討BAT,以及本人認為稅制應有的樣子。

BAT不是一個獨立政策,它屬於稅改建議的一部分,而稅改則是聯邦政府改革計劃──「更好的路(A Better Way)」的其中一環,其他還有國防保安、醫療保障、扶貧等。理論上,各個改革計劃的不同部分環環相扣,成為一個整體,這當然很好,但同時也令人很難獨立討論任何一個部分,不過筆者仍決定抽出稅改部分來討論,至於其他環節就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說。

事先聲明,本人並非註冊會計師,也不是稅務專家,大家千萬不要根據我所說的話來進行任何財務或稅務決定,必須先諮詢稅務顧問的意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為何需要改革稅制,以及政府會如何透過「更好的路」落實稅改措施。先要說明的是,我很尊敬撰寫該計劃的人,這是個艱巨的任務,但我同時認為部分稅改建議將會引起嚴重問題,我希望稅改計劃的撰寫人能夠正面地接受我的批評,修改內容,讓計劃更加完善。

現存制度複雜扭曲

首先,我要提出一個部分讀者可能有異議的前提:政府有存在的必要。有些朋友和讀者是無政府主義者、自由論者,或者會認為政府本身是邪惡或沒有建設性。我尊重你們的想法,但我不同意。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認為美國需要目前規模如此大的政府,但我相信人類需要某種程度的政府來維持文明。既然有政府,我們就要出錢支持政府所做的,稅務政策也因而出現。

稅務政策的目標其實很簡單:收集足以應付政府最低程度運作的資金,而政府應該做到公平和中立,但事實卻不盡然。

美國稅制獎勵某些行為或某些利益團體,同時懲罰(或阻攔)其他。這種稅制效果當然不會好,而且經過多年修訂後,現有稅制已經複雜得令人難以全面解讀,並造就各種扭曲及毫無建設性的稅務優惠。美國經濟很大部分(其實是所有工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稅制令其有利可圖,其他無法存活是因為稅制扼殺了其生存空間。

但美國人為何會容忍這樣的稅制?因為雖然人人都在批評,其實大家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而且改革後稅制不一定變好,可能會變得更差。因此,我非常讚賞眾議院共和黨人嘗試改善稅制的心,但改革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這就是另一回事,無論他們抱着多少善意提出改革,最後落實時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

要全面整頓稅制,但又不產生贏家和輸家,是不可能的事。凡事都會有代價,某項稅改措施對一些人有利、對另一些人可能不利,這也是稅務的本質。我認為最理想的稅制,是盡可能保持中立和公平,並讓企業家、新公司和現有公司(無論規模大小)都能夠找到供應產品和服務的最佳方法。

我發現真正了解稅改建議的人其實很少。以下是稅改建議的大綱:

1.簡單而公平︰優化稅制,使之簡單和公平,讓繳稅變得更加容易,不至於在重要時刻心浮氣躁。

2.職位和增長:讓企業更容易創造職位和提高工資,為美國人提供更多機會。

3.以服務為先:建立一個更簡單和更公平的稅局來配合新稅制,一切以納稅人為優先。

聽起來很好,但要如何落實?「更好的路」計劃藍圖改變了現行個人和企業稅制,以下是部分重點:

‧推出三層稅率,最高一層降至33%

‧取消分項扣減額(itemized deduction),除了按揭利息和慈善捐款

‧提高標準扣減額(standard deduction)和子女及供養人稅務優惠

‧縮減教育稅務優惠

‧取消另類最低稅(AMT)

‧改善勞動入息稅務優惠(EITC)

‧廢除遺產稅和贈予稅(gift tax)

如果這個稅改方案落實,邊際稅率會下跌,到時需要支付最高33%稅率的人會很少,因為很少人賺那麼多錢(個人年薪起點是156萬港元左右),而且會賺那麼多的大都是自僱的專業人士或者做生意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自僱人士很快就會找到新稅制的「玩法」,估計最後他們的實際最高稅率是25%。

此外,獨立企業和「納稅中間實體」(pass through entity,如有限公司)的最高稅率也將是25%,至於更高收入的將會重組架構,就如1986年列根稅改的情況一樣。

在1986年,美國錄得史上最大的全年收入增長,但其實,實際收益沒有改變,只是會計方式不同,列根政府和國會把企業稅重新分配到各種企業和納稅人身上,幾乎所有人(包括筆者本人)當時都重組了旗下生意的架構,讓收入可以落入更低稅率級別。相信我,這次方案如果落實,當年的情況會重現,這並非什麼壞事,只是稅例改變時納稅人會作出的自然反應。

其他企業利得稅的改變包括:

‧最高稅率從35%降至20%

‧廢除企業AMT

‧即時落實全面扣減資本投資開支

‧企業的淨營運虧損可以無限期結轉

‧未來貸款利息不可扣減

‧取消大部分稅務減免,除了研發開支

‧不再向美國海外附屬公司的股息徵稅

‧美國企業可以用8.75%的稅率調回離岸現金

部分看來很吸引,例如取消AMT,而且很多的確簡化了稅務。「更好的路」計劃中其實有更多會大大改變美國商業營運的地方,但似乎沒有人仔細研究過。

在新稅制下,企業不再需要擔心折舊和攤銷,今年建一間工廠,就可以扣減今年所有建築開支,儘管土地成本仍然需要攤銷。這有助簡化賬目,但也對資產負債表造成影響,部分企業需要大幅進行稅務結轉才能配合日後資本開支帶來的銷售。換言之,這是用稅務結轉的會計方式換走折舊方法。我不肯定這是否更好,即使將來出現什麼奇怪的負作用,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勿忘博弈定理

此外,日後大部分企業的實際稅率將遠低於20%,尤其是科技公司和製造商,研發開支龐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其他資本開支巨大的企業。

貸款利息不可扣減應該是好事,可以防止企業過度借貸,但對部分工業來說卻是災難,例如對沖基金等投資工具都是用槓桿進行,然後再扣減開支,不過金融業的「創新思維」可說無人能及,有關政策或會打開潘朵拉盒子。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折舊和攤銷,利息開支也不可扣減,某些投資指標可能變得不再適用,例如EBITDA(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你可能以為企業會如實公布盈利,那就太天真了,他們總會找到辦法鑽空子。

最後是美國公司的海外業務,稅務建議主要是鼓勵他們在美生產,然後出口到其他國家,但我打算在這裏點到即止,因為再說下去就牽涉到BAT以及它引起的相關貿易問題。支持稅改建議的共和黨人覺得,既然其他國家也推行差不多的政策,應該不會得到很多報復,反映他們對博弈論不甚了解。在遊戲中,只要你策略有變,對手一定會作出反應。下周我們將探討一下美國在貿易遊戲上的策略轉變,將對貨幣和全球信貸市場造成多嚴重的影響。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