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25日

林日彥 堅‧離地城

港人集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點解女人可以咁儍!林日彥,我公司一位女同事,遇上一個衰到貼地的男人,存心騙財騙色, 人人勸她及早了斷,但女同事不知所為何事,三番四次被騙仍然死心塌地去愛,男人稍為對她好一點,只是請她吃一頓晚飯,就已經感動到想死。她是屬於另一組的同事,她的上司是一個刻薄成性的老闆,晚晚被迫OT至半夜時分,但她竟然還處處替老闆說好話,有一晚老闆讓她9點下班,她開心得幾乎想哭出來。」Tiffany說。

「嘩!Tiffany你那位女同事是否有輕度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名稱我也聽過,但我估計這位女同事未至於如此嚴重吧!」Tiffany說。

一種心理自我防衞機制

「不如先講下這症候群的起源吧。話說在1973年,兩名劫匪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打劫一家銀行,並挾持了4名銀行職員,在與警察僵持了130小時後,劫匪最終投降。但事發後數月,該4名曾遭挾持的銀行職員,不單不痛恨劫匪,反而對他們流露出憐憫之情,表示劫匪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對他們照顧有加而心存感激,相反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這種心理現象當時惹起極大迴響,由於事件發生在斯德哥爾摩,因此將這種心理現象統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後來很多心理學家發現這種症候群曾發生在不同經驗中,例如集中營的囚犯、戰俘、禁錮、亂倫等受害者,都有可能有此症狀,其中女性比例尤高。

「根據心理學家分析,這種我們看似奇怪的心理現象,其實是人類在感受到生命受威脅時所啟動的一種自我防衞機制,受害者一般有四大特徵:受害人相信性命受威脅、受害者完全處於絕望中、加害者控制訊息來源,以及加害者偶然會對受害人施以小恩小惠。簡單而言,亦即一個人由一開始的極度恐慌,並相信不能逃脫,於是為了保命而乖乖妥協,然後慢慢成為習慣,最後甚至依附並產生感情。」我說。

懼怕阿爺卻逆來順受

「林日彥,點解我覺得你好像在形容香港人現在的心理現象多於我的那位女同事?香港人普遍懼怕阿爺,但又深明無法擺脫,為了生活或生存,大家都要乖乖妥協學做良好市民,逆來順受,偶然阿爺表面送大禮,大家更謝天謝地,慢慢成為習慣並依附。」

「像嗎?大家要對號入座我也沒辦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曾經面對一種死亡威脅所引發的心理反應,然而,每個人對死亡威脅的定義可能並不一樣。不過,像銅鑼灣書店事件主角,我估計那種人身安全威脅是相當明顯的。這種心理現象其實是反映人類求生的條件心理反射,就好像你所說的那位同事,究竟她是有自虐狂?還是已經習慣了完全依附那個男孩子或那份工作?類似行為,只要大家細心留意,可能會發現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只是程度深淺有別。不過,我倒是真心希望香港人可以早日擺脫這種如同幽禁般的心理困局。」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