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5月28日

信析 信析

從IPO看香港金融棋局

今年首5個月新股集資市場驟冷,環球企業透過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的宗數及總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22%和50%,至506宗及366億美元,可見金融市場大上大落的形勢以及潛在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嚴重打擊了新股集資活動。

最受打擊的是美股市場,今年首5個月僅錄得54宗IPO,整體集資金額為78.3億美元,僅為去年同期的四成。至於香港新股市場的吸引力,則相對環球IPO市場為佳。年初迄今港股IPO上市數目與去年同期相若,新股集資金額則幾乎較去年倍增,升至44.1億美元。

香港能夠幸免於環球IPO市場的冷凍期,相信是由於「啤殼」活動所致。過去一段時間,中證監限制內地新股發行數目,有集資需要的內地企業惟有轉移陣地,而香港正好近水樓台先得月。

不過,觀乎順豐放棄在香港上市,以及萬達商業(03699)和匹克體育(01968)等打算私有化後回歸A股,本港金融市場未來發展如何,未許掉以輕心。

從港股市值的角度分析,可了解到香港金融市場發展及目前所面對的困境。根據港交所統計顯示【圖】,1976年香港上市公司數目僅得295間,當時總市值為567億元(港元.下同);到1997年,香港上市公司數目已倍升至658間,總市值漲至3.2萬億元,較1976年大增55.5倍。這20多年可說是港人資產大幅增值的時期。

2007年盛傳「港股直通車」開通,資金不斷流入中資股,港股的市值一年內飆升55%,至20.5萬億元,而上市公司數目亦大幅增加至逾千間。

雖然2008年遇上環球金融海嘯,港股市值一下子蒸發逾半至10.3萬億元,不過,隨着近年各地央行不斷採取量化寬鬆(QE)以至負利率等貨幣政策,再度拉升資產價格,港股市值在2010年已重返並超越2007年高位。

此段期間,愈來愈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中資股的比例日重,香港與內地股市的相關性進一步提高。

2015年本港上市公司數目按年增加6.2%,至1644間,總市值相較2014年則減少約4668億元(1.9%),至24.4萬億元;若扣除去年配股及新股集資總額的1.09萬億元,意味單計去年因股價下跌蒸發的財富,實際超過1.5萬億元。

更糟糕的是港股跌勢未止,今年1至4月總市值較去年底再減少4.4%,至23.3萬億元;當中失去的1萬億元市值還未計及年初至今所有新股的集資總額。按香港股民人數約225萬推算,即每人平均已輸掉約44萬元。似乎夾在美國與中國兩股拉力之間的香港股民,只能輸少當贏。

港股與內地股市日漸融合,「深港通」如箭在弦,但A股自去年7月大幅度回落後便猶如被「點穴」,久坐不動,拖累港股反彈乏力。故此,中資企業選擇估值較高的地點上市集資亦無可厚非。那麼,港股該如何增強競爭力?若未能引入有潛力的「插班生」(海外企業IPO),是不是應盡力培養本地企業?本港人均GDP自2003年至今僅累升76%,遠遜於新加坡的1.12倍,我們還要蹉跎多少歲月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