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5日

林國泰 財經DNA

「零售紅利」減 商機仍在

本港2月零售生意大跌兩成,市場嘩然,悲觀者視生意急跌為生意難做,樂觀者預期今年基數低,明年跌幅有望較小。事實上,本港「零售紅利」逐步減,企業鬥快轉身,迎合需求,商機仍在。

港人消費似寒還暖。零售大跌,市場歸咎於「一周一行」、政局不穩、港元偏強、缺乏新景點、樓股跌及物價高等。各因素都合理,但影響有深淺,由於難以量化,毋須深究。港人自問經濟似轉差,但失業率仍處低位,港人外遊次數或有增無減。

港人都了解原因。今年首兩個月訪港旅客下跌13%,當中內地訪港旅客數字及消費力大不如前,反觀同期港人到日本及台灣旅遊人數按年升幅卻達雙位數。現時問題在於港人「外遊願花錢,留港想慳錢」,同時,任何生意都有周期,本港零售業正處於什麼階段,值得分析。

經濟增長難走回頭路。在2003年首兩個月,本港零售額達302億元;到今年同期,升至805億元。如扣除2003年開放自由行的影響,在過去13年,按本港人口數目升7.7%及每年平均通脹2.9%計算,今年首兩個月本港零售額應約為471億元,粗略推算「零售紅利」金額達334億元。零售黃金期暫過去,影響續浮現。

零售黃金期暫成過去

由於「零售紅利」金額仍龐大,因此各主要零售行業理論上離底仍有27%至58%。相隔13年,2月份旅客人數由本來不足200萬,升至今年同期近430萬人次,成績來之不易,應珍而重之。對於投資者、企業及管理層,已訂下最壞打算,現時應迎合需求,把握商機。

現時旅客數目仍較2003年多出一倍、今年2月份非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按年增長近9%,港人消費力暫仍不弱,對於有實力的企業,現時或是增加市佔率的時機,對於中小企,現在則是「做.生.意」的真考驗。

很多已發展國家及地區都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人口紅利漸減。同樣,對於旅遊業,各國及地區都盡力吸引更多旅客,正走香港舊路,追求「零售紅利」、「旅遊紅利」甚至「經濟紅利」,但最終亦要付上代價。企業只可順勢而行,摸着石頭過河,尋找出路,情緒忐忑;但政府則要有真策略,才可刺激本港長期經濟。

[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