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17日

投資分析部 兩會專題

產能過剩解決 龍頭國企可吼

舉行了接近兩周的「兩會」終於圓滿收官,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會議期間各部委公布的各項政策,都令投資者對今年內地政策的走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信報投資分析部將會一連三日為大家剖析「兩會」政策所帶來的投資機遇。

過去一段時間,中央多次強調,GDP增長數字不重要,就業數字更重要。但要達到今年訂下的目標,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的要求,保持GDP的高增長仍有必要。所以,今次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便提出,今年GDP仍要維持6.5%至7%的增長幅度。

五行業利用率低於75%

只不過,報告中亦坦言,在基數擴大的情況下,今年6.5%的增幅已相當於五年前的大約10%的增幅,保增長的難度十分大。過往,投資一直是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近年,包括鋼鐵、水泥、煤炭、房地產等行業出現超前投資,結果到需求下降時,各行業普遍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供過於求令企業不敢增加投資,令經濟增長失去動力。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產能利用率超過90%為產能不足,79%至90%為正常水準,低於79%為產能過剩,低於75%為嚴重產能過剩。根據工信部、國家統計局及各行業協會等官方及半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產能利用率低於75%的行業包括粗鋼(67%)、煤炭(64.9%)、水泥(73.8%)、平板玻璃(67.99%)及造船業(70%)等。

為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中國近年一直提倡要推動「一帶一路」策略,期望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基建項目,令中國過剩的產能得以輸出到海外。但相關計劃進展緩慢,效用十分有限。中國要促進經濟增長,仍只能靠自己,先清理國內過剩的產能,令企業有足夠資源進行新項目投資。

鋼鐵及煤炭是目前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兩個行業,中央的政策整頓亦對這兩個行業特別關注。國家發改委宣布,未來五年內,將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只要市場需求不跌,產能下降必定有助紓緩供過於求的問題,而要去產能,中小型企業必將成為淘汰的主要對象,預計鋼鐵及煤炭等過剩行業的龍頭股份,將會擔起行業兼併的重任。神華(601088.SH)、寶鋼(600019.SH)等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前景較為樂觀。

內房去庫存工作艱巨

商品的供過於求尚可以透過削減產能來解決,不過,另一個同樣面對嚴重供過於求問題的房地產行業。其去化問題,則顯得更為艱巨。住建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內地房地產的庫存達到了7.1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5.6%;今年1月至2月份庫存又增至7.39億平方米,增速達到了15.7%。現在庫存預計要消化,大概需要5年至6年的時間。

房地產供應過剩、投資增速下降的問題,不只影響房地產行業,還令鋼鐵水泥等行業的過剩問題惡化。去年全年房地產投資金額只增長了1%,不但影響整體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長,也拖累了GDP的增長,亦對其他相關行業帶來負面影響。所以,要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不能只是如鋼鐵煤炭般進行減產,推動需求增長更有必要性。

去年內地房地產待售及施工面積仍穩步增加,與此同時,為了提升房地產銷量,政府近期開始為房地產行業鬆綁,不少城市取消了限購,央行亦放寬了限貸。加上減息令供樓負擔減輕,帶動市場量價齊升,房企最困難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不過,庫存問題較為嚴重的三四線城市去化速度仍較慢,因此房地產行業相信同樣需要經過一輪的整合與淘汰。萬科(000002.SZ)及保利地產(600048.SH)等行業龍頭仍可望保持較佳的競爭優勢。

事實上,要解決內地各行業供過於求的問題,中國有必要先改革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不少績效不佳的國企,享有巨額借貸額度,更養着一大堆工人,但實際上這些企業業績差劣,部分甚至連年虧損。此類被稱為「殭屍企業」的國企正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重要阻力,有必要加快清理。

炒改革概念股宜小注

當然,國企改革將觸及不少人的利益,改革難度甚大。過去幾年間,中央推動的反腐行動,一定程度上打散了石油系統、鐵路系統及電訊系統等油水較多的壟斷行業之中的既得利益者。

過去一段時間,中央已將阻擋改革的「大老虎」趕走,改革理應更為容易。不過,國企長期以來仍處於官僚體系之中,員工市場敏感度不高,管理模式較為僵化。要透過改革促進企業業績表現,仍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

去年內地股市出現「瘋牛」的格局,正正是因為市場對國企改革抱有巨大憧憬。但改革的實際效用未見,沒有亮麗的業績,單憑概念炒作,股價難以有足夠支持。連有「中國神車」之稱的中車(601766.SH),其A股股價亦由去年4月的高位39.47元人民幣,跌至近期約10元人民幣的水平。投資者炒作國企改革概念時,需要格外小心。

對於這些產能過剩行業來說,目前或許正是最好的亦是最差的時機。在政策的助力下,行業有望迎來否極泰來的變革。對於股價跌至谷底的股份,或許目前正是買入時機。不過改革前景尚未明朗,投資者買入的只是一個憧憬,宜衡量風險,小注為妙。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